六旬打石匠谱写个性音符
写诗填词作曲六旬打石匠
谱写个性音符
蓬溪县任隆镇的邓会双,朴实憨厚,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做过石匠,做过木工。虽然学历不高,出身农家,但他喜欢的是舞文弄墨、撰写诗文、作词谱曲这类高雅艺术。
早年以务农打工为生
想象中,邓会双是一个圆脸、魁梧、五大三粗的粗狂之人。见其面后发现,他是一个脸庞瘦削、中等身材的斯文老人。
1953年,邓会双出身在蓬溪高升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上了几年小学,勉强能认些字,他辍学离校时连拼音都不会。成年后,托叔父的关系,他远去甘肃学做木匠。空闲的时候,和工友们一起到山上挖草药。后来,又学做了雕刻、油漆工和挖井工人。
人到中年,因为担心远在老家的父母,邓会双回到了蓬溪高升乡务农。1996年,为了改善家里人的生活条件,邓会双举家搬到了比老家稍大的任隆镇做起了副食生意。直到现在,他仍在任隆经营副食店。
音乐引导他爱上文艺
只读了几年小学、连拼音都认不了的邓会双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作诗写歌。有这一文雅的爱好,还主要是由当年务农务工中的一些插曲演变而来的。
其实,小时候邓会双就对音乐比较感兴趣。但那时家里穷,吃穿都成问题更别说学音乐了。为了过把音乐瘾,他在小时候就会用竹子做笛子乱吹一气。他还曾照着别人的二胡用桐子树做琴身,麻绳崩弦做二胡来玩儿。
在甘肃做木工期间,因为干活枯燥,邓会双偶尔会哼一两首歌,缓解一下工作压力。结果,带动了工友们都爱唱歌。后来,每天下午收工后,工友们会约上邓会双出去走走,一边唱歌,一边散步。唱着唱着,邓会双多年的气管炎竟然得到了缓解。从此,他就更爱唱歌了,偶尔也会自己即兴乱唱。
一次,天蓝云白,在地里干活的邓会双突然心情大好,面对眼前的风景,他随口乱唱了一段歌曲。旁边的兄弟大赞好听,还询问他歌名,这激起了他写歌的兴趣。起初,他只会模仿顺口溜的写法编一些歌词,然后瞎唱,每次都没有固定的版本。
自学成才搞创作
而真正学会作词、作曲还是他到任隆做生意之后。21世纪初,电脑还没有大面积普及,赶时髦的邓会双便花“重金”购买了一台电脑,那在镇上还是稀奇事。电脑买来后,他不懂拼音,更不会其他输入法,每次都是在键盘上乱戳。鼓捣了一段时间后,好学的他会上网又会打字了。后来,他在网上找到了谱曲的软件,便开始填词作曲。做好后的曲子,他会上传到中华歌词网、作曲网音乐社区、原创音乐基地等,请网友们修改。从赞美妻子到赞美家乡,到赞美遂宁,他到现在写有歌曲200余首。其中有几首还刊登在山东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音乐大观》和贵州文联主办的《音乐时空》杂志上。
而作诗,是一次偶然路过镇上看别人刊登在老年板报上的诗歌。这些诗在有了一些作词基础、会编顺口溜的邓会双看来,水平一般。于是,他开始尝试自己写诗。没想到,他第一次写的诗就受到了老师的夸赞,并推荐他加入了蓬溪蓬山诗词学会,后来又陆续被推荐到问陶诗词学会、市诗词学会、省老年诗词研究学会。
在各个诗词学会里,他从最基本的语法学起。最开始,因为文化程度低,学不懂太多语法,写诗时只能拿唐诗去套,不知道如何表达的字词他会翻字典或先用别字代替再请人改。现在,邓会双写诗时已懂得运用遣词造句、押韵、平仄等知识。
近年来,邓会双见什么写什么,山水、爱情、喜事、悲情他都会用诗表达出来。目前,他已经撰写诗词500余首,是镇里有名的“文艺达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