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琴和强制学琴谁是“坑”?
现在琴行和培训中心在招生时,都会打出“快乐学习”之类的宣传语:只要把孩子送来,就能轻松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用不着传统枯燥艰难的方式。并且,我们还推出了某某教学体系,不光轻松,还高效呢!有人还真相信了,赶紧掏钱报名。但一段时间下来,却发觉根本不是那回事,孩子有了逆反情绪不说,关键和某些传统方式学习的孩子相比,水平还差一大截。针对这种情况,钢琴家刘诗昆发表的言论在微信里被大量转发:“强调快乐学琴不可取,无论练琴是苦闷还是快乐,练出的成果是完全一样的。” 到底是快乐学琴好,还是强制学琴好?宣传和微信里各执一词的热闹劲,把家长整懵了,有很多老师也懵了。 学习钢琴或者学习其他的东西,必然存在着枯燥强制的一面,要想快乐轻松地掌握一门技艺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音乐本身是美好的,是甜的不是苦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为音乐的学习提供了很多可以轻松快乐的方式,如何把“甜”落实在耳朵欣赏的结果上,更贯穿于手指弹奏的学习过程中,是有志者一直都在努力的,“苦”变“甜”就是教育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指标。 作为教学机构或老师,如果一味强调快乐学习,实际上是在掩盖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当这些老师无法用音乐自身的美以及其它更多知识支持起来的理念与方法展开自己的教学时,枯燥的教学过程就在所难免——孩子枯燥,自己也枯燥。那么,此时出现一个快乐理念,对他们就像一剂强心针,稀里糊涂、不加分析地就赶紧接受。中国人习惯里“吃得苦上苦方为人上人”的学习意识,将乐器学习弄成了魔鬼般狰狞面目,“学琴的孩子没童年”,就是一个直白和极端的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乐器学习容易产生一种畏惧心理,这时如果有快乐学习方法,何不选择它?家长老师两两相遇,一拍即合,坐上快乐小车,就这么往前跑吧。谁在真乐?还没弄清教学实际却大力推行快乐理念的老板们——他们数钱时是真快乐的。 一味强调强制学琴者,实际上也是在掩饰教学能力的不足。当然,这个不足与前一个不足,不是同一层意思。音乐是美好的,这是最简单的信念与真理。但如果说为了这个美好必须付出特别大代价的话,那么也就不会有多少人愿意练琴了。就像你要享受盘中美味之前,先要训练两个钟头怎么拿筷子,相信也就不会有人再愿意去吃盘中美味了。不用筷子就不能尝到美味吗?也就是说,当孩子不愿练琴时,实际上是我们“拿筷子”的教学过程出问题了。有句话大家都知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方法得当,孩子们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学会某些知识和技能,何况对音乐这门艺术来说,天然就具备很多其它学习所没有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如果学生没学好,反感甚至讨厌了音乐,只能说明老师缺乏引导的耐心和方法。去年开始火起来的磨练琴房的慢练办法,就是从练琴这个基本的环节入手,让孩子自己掌握方法并形成良好的习惯,最终达到不讨厌的态度和不难听的效果。从磨练琴房的方法看,就是在教学的手段上具备相当的科学性与丰富性,不用棍棒的强制也能让孩子好好弹琴。 当一味强调快乐学琴时,可能是个坑。当一味强调强制学琴时,也可能是个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