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选秀为何多是老面孔
近些年来,音乐选秀节目风生水起,打开电视,不少频道都在“唱歌”。这些节目中,老牌歌星频频亮相,有的献唱,有的点评,再加上那些耳熟能详的老歌,惹得大家唏嘘“这是一个怀旧的时代”。老面孔虽好,看多了也腻。有媒体统计,一些老牌歌星出镜率极高,在《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中国好声音》、《中国之星》等节目中反复现身。有乐评人调侃道:“现在的节目都可称作‘某某和他的朋友们’。”面孔重复,曲子也重复。一首《征服》在不同节目中被数位歌手演唱,《吻别》、《烟花易冷》等流行金曲也被一次又一次演绎。有评论人指出:“华语音乐的遗产快要被消耗完了,歌唱类真人秀遭遇了人荒和歌荒的尴尬。”
然而,老歌星、老歌曲的高重复率虽遭论者诟病,但广大观众似乎还是乐意看。在2015年中国娱乐节目收视率排行榜上,《我是歌手》名列第一,《中国好声音》第五。可见,老歌星、老歌曲表现确实不俗。对于电视这种“注意力产业”来说,首先拼的就是收视率。而且,在荧屏充满竞争与变数的时候,电视台节目制作趋于保守,音乐选秀也不例外。老歌星经过多年实战,积累了相当的人气,观众基数有保证。熟面孔因而成了众多电视台心照不宣、稳打稳赚的好牌。
与“自带推销效果,有着集群式效应”的老牌歌手相比,起用新人的风险可要大很多。一是,新人知名度低,在宣传节目之前,电视台先得想办法宣传他们。二是,新人缺乏出镜经验,很可能不好用。一位资深歌星曾坦言自己初涉荧屏的尴尬:录节目一坐就是一整天,还得有许多夸张的表情,花很大气力才能适应。这意味着,新人需要经费与时间的培养才能出炉。大家之所以听不到几首新歌,原因同样在此。说白了,实际情况不是电视节目遭遇了所谓的“人荒”“歌荒”,而是出新的成本远远高于“怀旧”。
因此,音乐选秀节目的根本弊病并不是太热衷于炒冷饭,而是受制于收视率,不愿、不敢推新。媒体和乐评人不喜欢总是看老人、听老歌,口诛笔伐却无济于事,人们对于“新”的渴望和追求,与电视台的生意经相比显得无关紧要。电视人当然也明白,保守会扼杀行业的创新能力,妨碍行业的未来发展,甚至某种程度上制约流行音乐的生命力。但是,在将新人新作与收视率成功挂钩之前,在老歌星、老歌曲的能量被吸干用尽之前,音乐选秀节目大概是不会罢手的。可真到了那一天,音乐选秀节目又要靠什么把人们拉回荧屏前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