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时代乐团启迪音乐之爱
与交响乐团以城市或国家名加“爱乐”、“交响”,或干脆就是“乐团”或“管弦乐团”组成的常规化名称相比,古乐团几乎都有自己个性鲜明的团名。英国指挥家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组建的英国古乐团以法文取名为“革命与浪漫乐团”;而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离开我们的教父级古乐大师尼克劳斯-哈农库特和他的夫人共同创建的闻名世界的古乐团,以拉丁文为名——Concentus Musicus Wien,中文版《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煞费苦心地以古雅的“维也纳群咏乐团”作为翻译,却没有得到太高的认可度。相比之下,以历史时期命名的“启蒙时代乐团”在译名上有着更广泛的一致性。尽管如此,当这个优秀的古乐团于3月4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春之声”音乐会时,乐团的名称上多了“英国”和“古”三个字,成为“英国启蒙时代古乐团”,增加的三个字中透出大剧院方面的良苦用心:让听众知晓乐团所在地以及作为古乐团的独特性。启蒙时代乐团对于我并不陌生,第一次听到它演奏是在1998年5月19日晚,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伊丽莎白皇后厅。那是我应英国学术院之邀赴英伦考察“音乐中的本真运动与文学中的新历史主义”抵达伦敦后听到的第一场音乐会——恰好是古乐团的音乐会。由于我在夜幕下从地铁“滑铁卢桥”走出后有些不辨南北,以至于错过了音乐会的开始,只得和一些像我一样的迟到者一起看着小屏幕静待作为开场曲的德沃夏克《捷克组曲》的全部五个乐章演奏完才能进入音乐厅内。在查尔斯-麦凯拉斯爵士指挥下,伊曼纽埃尔-艾克斯担任独奏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半场的勃拉姆斯《D大调第一小夜曲》的清新明媚,启蒙时代乐团清澈的管弦乐音色让这首乐曲焕发出的新颖之美,是在那之前我不曾感受到的。
那场音乐会的启蒙时代乐团在编制是标准的双管交响乐团,弦乐五声部分别为10.8.7.6.5,尤其是低音提琴的五位演奏家阵容,已经接近很多交响乐团。启蒙时代乐团作为古乐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管弦乐音色以及对作品的处理上:非常克制甚至有时干脆没有揉弦的平直、明澈的弦乐,牧歌风味的柔美木管,没有活塞的自然铜管乐器吹奏出的粗砺但异常嘹亮和具有穿透力的铜管之声,和由坚硬的木鼓槌敲出的声势浩大的隆隆鼓声。但古乐团的两个典型成员——古钢琴和琉特琴,在这场音乐会上缺席,因为上演的三首曲目都是较晚近的——远在启蒙时代之后。
此次国家大剧院音乐会是真正的启蒙时代曲目——泰勒曼和亨德尔。乐团的编制也回归到典型的古乐团编制,弦乐、管乐加琉特琴以及作为指挥的羽管键琴(斯蒂文-迪瓦恩),在演奏包括两只自然圆号的作品时所达到的最大编制是21位演奏家。聆听一支真正的古乐团演奏泰勒曼的《为两支圆号和弦乐所作的F大调组曲》,或下半场的亨德尔《水上音乐》,是听现代交响乐团不可能获得的独特乐趣,琉特琴和羽管键琴作为弹拨乐器赋予管弦乐的古意盎然的轮廓,就像欣赏线条优美的巴洛克建筑,自然圆号那种像古老的狩猎号角一样质朴未凿的声音,相对于现代圆号,有着更强烈的金属质感。在古乐演奏的美感之外,这场音乐会最可贵的亮点是享誉乐坛的英国男高音歌唱家伊恩-波斯特里奇的加入,他在上下半场演唱的泰勒曼和亨德尔的声乐作品,占了全部时间的一半左右,他的嗓音嘹亮、表情丰富、造诣深厚的演唱给予听众一次真正的巴洛克声乐艺术飨宴——这是启迪音乐之爱的卓越艺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