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好声音 盼知音
民族乐器管子,作为一种双簧吹管乐器,历史非常悠久。管子起源于古代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在中国古代它曾称为“筚篥”或“芦管”。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管子已经成为中国新疆一带通用的乐器,后来,管子传入中原,它的演奏技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在,管子广泛地流行于中国民间,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2月27日晚,北京交响乐团乐季开幕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当晚,在音乐总监谭利华的带领下,北交不仅为观众们带来了《天方夜谭》等西方经典作品,更是上演了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为管子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丝绸之路幻想组曲》,新加坡华乐团管子演奏家韩雷演绎。
这部五个乐章的作品,作曲家运用幻想组曲的形式,以古老中国乐器——管子作为独奏,使作品更具浪漫及神秘色彩。韩雷不只一次演奏过这部作品。本次韩雷与北京交响乐团合作,再次演绎这部作品,既熟悉又新鲜。
专职少 兼职多
排练间隙,记者见到韩雷,请他从一名管子演奏家的角度介绍了管子这件独特的乐器以及管子演奏家的生存现状。
韩雷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管子大师胡志厚教授。韩雷毕业后进入上海民族乐团工作,后加入新加坡华乐团。韩雷告诉记者,目前民族乐团设立管子声部的只有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和香港中乐团。其余乐团的管子演奏员都不足两人,或者根本没有专职管子演奏员。记者了解到,目前许多乐团都是唢呐演奏员兼职演奏管子。像新加坡华乐团这种常设管子演奏员职位的,也不多见。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局面?某民族乐团负责人告诉记者,管子在乐队中作为一件色彩性乐器,多是扮演SOLO的角色。许多作曲家在写作品时,不愿意涉及管子,导致管子的出镜率并不高。再加上如今乐团编制竞争激烈,因此专职管子的编制就显得更加尴尬。
但是,长期让唢呐演奏家兼职演奏管子,对管子发展的桎梏也是不言而喻的。
上手难 吹好难
韩雷告诉记者,他从小学习时,就听过一句话:千日管,百日笙,笛子吹响到五更。“管子上手难,想吹好更难。”记者了解到,虽然中央院、中国院、上海院等专业音乐院校都开设了管子专业,但学习的人一直不多。管子专业不是生源找上门,而是需要老师去找生源。韩雷起初也不是学习管子的,后被胡志厚老师挑中才改学管子。迫于管子的就业现状,许多管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被迫改行,或者上学期间就改吹唢呐,或者干脆放弃音乐专业。
韩雷告诉记者,其实有许多人喜欢管子的声音,但真正走进这个行当的却很少。韩雷在新加坡华乐团,许多音乐会上都会有管子独奏的机会。新加坡华乐团更是委约作曲家刘长远创作了管子协奏曲。韩雷说,平时除了演奏,他最多的时间是在琢磨如何让管子的演奏达到指挥家、作曲家的要求。“虽然我经常大胆创新,结果看来也不错,但是我知道过程是有待考证的。可是我能商量的人又太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论是指挥还是乐团负责人,普遍认为管子这样乐器音色优美,但是难于上手。同时,近年来,不论是乐器改革还是演奏理念方面,管子的发展速度都相对缓慢。
韩雷看来,作品是推动乐器发展的关键,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名家为管子写作品。近年来,韩雷还与许多交响乐团合作过,管子与交响乐团的合作很受观众欢迎,他坚信管子是有市场有未来的,只希望等待的时间不要太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