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去 发表于 2016-3-14 17:35:01

一个人不言想念,另一个才能心安

本帖最后由 如去 于 2016-3-14 18:06 编辑

一个人不言想念,另一个才能心安         —— 读《兰亭序》

   a1: 早就没有温度了脑海还袅袅炊烟          牵不到的非要牵手心里全是埋怨
   a2: 想念是想的半盏剩下半盏是遗憾          游目穷极地平线卸不下的仍牵绊
   b1: 谁在天下放浪贪玩人生短暂俯仰之间          谁在角落独处悟言喜乐忧惧如云等闲
   c1: 容人便是容己放手才能放心          何必为难别人 又让自己难堪
      b2:人生短暂俯仰之间古人今人一样感叹          既然不能只身独善何如想念一生莫言

      c2:想念是想的半盏   剩下半盏是遗憾         一个人流觞曲水   遗憾给风去吹乱
(结束句)一个人不言想念   另一个才能心安

    这个歌如果有哪位大神能赐曲,如去斗胆给个建议如下:    1、a1、a2和c1、c2旋律大致相同。也可以a1和a2相同,b1和b2相同,c1和c2相同。    2、演唱顺序,我是建议先唱a1和a2,然后唱b1,c1;再回去唱b2,c2,然后直接唱结束句结束。    3、最好C2能和a1、a2相同旋律。至于C1要不要旋律相同或略有区别,我不知道啊,这个要听从谱曲人的安排喽。       4、如有大神赐曲,可根据谱曲的需要,对歌词进行修改,主要是字数上,如去随时听从调遣,呵呵。


伤感流行词曲

如去 发表于 2016-3-14 17:43:07

本帖最后由 如去 于 2016-3-14 17:45 编辑

歌词还真是难写,句子太短的话,感觉留白太多,如同结巴,又不尽兴;写长了又感觉啰嗦,可能不好谱曲。长短相间的话,感觉心率不齐,忽快忽慢;太过工整又觉得呆板,谱出曲来一字一句没有旋律。 其实词写出来也就这样,到底怎么唱,哪一段接哪一段,又重唱哪一段,从哪里开始重唱,完全在于谱曲人的理解吧,我猜的。

如去 发表于 2016-3-14 18:14:13

大神来,求赐曲。

如去 发表于 2016-3-14 18:45:05

也可以按照A1/A2一个相同旋律唱一遍,加间奏接下来唱B1,B2,然后唱C1,再唱C2,C2和A1A2旋律相同,然后唱结束句。不知道哪位大神能赐个曲子啊。啊啊啊啊啊

如去 发表于 2016-3-15 17:49:28

本帖最后由 如去 于 2016-3-15 18:22 编辑

自己YY一下。我习惯性地把写的小破词上传网络的时候,也会发到微信朋友圈。朋友圈里好多朋友看完了这个小词,有好些人问我,兰亭序跟想念有毛关系?那如去就解释一下先。首先说说兰亭序跟我自己的渊源。用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一篇读后感来解释。文字如下:幼时,尝闻王羲之兰亭序,人云行书飘逸洒脱,如惊猿脱兔,又似虎踞龙盘。         余不以为然,皆因彼时年少轻狂,人皆骛之,余岂趋之?在我看来书法再怎么好,也不过是字,而字不过是文之外化,若无好文,字便徒有其表尔。好比女子虽花容月貌却行藏卑污,余怎肯近之。何况人只言羲之字好,却未言其文妙。         也曾试读之,未解其中深意。以为流水曲殇不过一帮腐儒相聚,互相粉墨吹捧,假做斯文尔尔。         是故,几十年来竟与羲之老兄屡屡擦肩。         至今日闲暇,拜读当代词人方文山之兰亭歌词时,再读其兰亭序,方之余当初谬也!         昔读兰亭序时,以为其消极悲观,无病呻吟,文品下作无聊之极。今细观之,方知文中所言所感所叹非虚。其所言正吾之欲言而不能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生短暂,俯仰之间,喜乐忧惧,过眼云烟,又何必耿耿挂怀?放手便是放心,容人便是容己。古人今人皆有痛苦感慨,何必为难自己又为难别人?或许一个人感慨,足矣。         呜呼,老王于一千六百年前已知我心,怎不令人涕零膜拜!
    下边说说想念和遗憾这两种情感和兰亭序有毛关系的问题。其实兰亭序不能光看序的文字,还要看书法。看完了,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短暂,修短随化“这种谁也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的抗争。虽然兰亭序文本身看起来似乎很超然地置身事外,其实不然。也有人读完兰亭序后会觉得作者消极悲观,我年轻时也是那种感受,但当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有另外的感受,作者说的绝对是事实。那就是对死生这个大问题,从古到今人们都在感慨。曲觞流水貌似游戏,实则也不过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抗争而已,那就是用文章,用书法,用朋友相处的欢乐,用一切活着可以做的事情来抗拒对死亡的恐惧。所以说作者并不悲观,承认死生有命,但并未因此而什么都不做,反而是在珍惜活着。
      如去写那么一首歌词,是习惯性把自己代入了这种感慨中,对死亡的恐惧,如去也概莫能外,但在如去看来,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想念一个人。所以就有了这样一首歌词。之所以要写成这么个样子,也是寄托着如去对想念和遗憾这一人人都有的情感的看法。写成这种格式,是因为虽然不会作曲,但在写词的时候,脑子里却有一个古朴端庄的曲子在回荡。
      接下来对歌词做些解释。第一句是搞笑的,意思是说感情早都消散了类似于现代人早都不用柴火做饭了,可是自己脑海里却有许多回忆跟炊烟一样飘在天上。接下来第二句意思是对前一句的解释,之所以会这样,都是因为总想去牵那牵不到的或是不该牵的手,所以无论牵到或牵不到,最后都会留下很多烦恼和怨恨。
接下来第二段,想念是想的半盏那句,意思是说,假如把人的思想或这情感比作一杯酒的话,里边至少有一半是对别人的想念,还有一半是各种得到或得不到或没有做到完美的遗憾。仔细想想,人的情感里主要的构成部分不久是想念和遗憾两种东西吗。就算你再怎么要摆脱,就是把眼光游弋到地平线外边去,忘不掉的东西总是忘不掉的。
再接下来一段直接引用了兰亭序里边的词语,意思是说无论你让感情外化要死要活歇斯底里地表达还是默默地承受内伤,都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接下来最终都得面对遗憾,或者因为看透了所以平静地对待,把人生的各种际遇看淡一些。
容忍便是容己一段:无论别人怎么做的是对还是错,这个都是相对的,因为在感情里并没有对错,你的对错只是你自己的,如果你不承认不尊重别人的选择,就等于是为难别人,也是为难自己,因为你改变不了别人的选择。
接下来“不能独善其身,何如不言想念”,意思说失去了就失去了吧,不要试图去解释,解释都是因为觉得遗憾,解释就免不了又要思念。从古到今,并不是自己一个人面对这种感情的事情,每个人都会遗憾和想念,为什么自己非要喋喋不休呢?牛逼如王羲之者,不也会感慨吗,但他在兰亭序里并没有提到想念和遗憾这种东西,是他就没有思念和遗憾过吗?非也,是因为他选择了不说而已。
最后一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是如果没人陪你玩,你可以自己一个人玩曲觞流水,说或者不说想念和遗憾都是存在的,让风去吹散吧。结束句再次明确地说出了歌词的主题,就是你不要对失去的人解释什么或者表达想念和遗憾,否则别人也会很尴尬。还是选择自己面对,才会相安无事,真正的放心就是放手,各自安好。   如此而已。

美一年 发表于 2016-3-17 08:59:15

作曲的对词作能找到共鸣才有感觉,此外对作者有熟知度也将有助对作品的理解。曲风和词风一样是千变万化的。你在心得中提到字如无真理存在,再好的字也是徒有虚表,这个观点我支持,进而“翻译”到词作的话,即使没有曲子来交相辉映,也不会埋没词赏的价值。{:1_1:}{:1_1:}

如去 发表于 2016-3-17 13:31:57

如去 发表于 2016-3-14 17:43
歌词还真是难写,句子太短的话,感觉留白太多,如同结巴,又不尽兴;写长了又感觉啰嗦,可能不好谱曲。长短 ...

咱这噶会谱曲的人都比较擅长民族风或者接近于主旋律歌曲的那种风格。像我这种类似于弗洛伊德把一切归结为性一样把什么都扯到情感和爱的人,写出来的词估计不合胃口,所以也没人给弄个小曲唱唱。哈哈

老鬼 发表于 2016-5-26 20:08:54

学习 欣赏
点赞
{:1_1:}{:1_1:}{:1_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人不言想念,另一个才能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