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微型小说的认识
浅谈对微型小说的认识熊莉娅
近年以来,我国微型小说创作发展迅速,情况十分喜人。随着微型小说作家、作品的不断涌现和对微型小说评论工作的逐步展开,微型小说正与日俱增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考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微型小说短小精悍,反映现实生活比其它文学形式特别是中短篇小说敏捷、迅速、轻便;它正好适应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变革迅速,社会思想变化快,人们渴求跟上时代步伐的现代化潮流;(二)微型小说篇幅有限、情节单一,内容通俗易懂,读来省时省力,易于为各阶层读者所掌握,并可满足各阶层人们对文艺多层次的需求;(三)微型小说虽篇幅短小,但能以短见长、以少胜多、平中见奇、微言大义、含蓄隽永,与短、中、长篇小说相比,它同样具有艺目前,微型小说已成为与海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文学品种,并已进入大中小学的课堂。然而,有些学者却有这样的解释:“微型小说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短、小、精、深,即篇幅短、容量小、内容精、思想深刻”;有些文学课教师也说:微型小说是“小菜”、“不过瘾”。但我认为把微型小说的“小”解释为“容量小”、“小菜”、“不过瘾”,是不妥当的。
首先,我们应正视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我国已经普及化、专门化、兴旺繁荣的现实。
微型小说在中国源远流长。在阅读先秦寓言和先秦散文时,从《韩非子•守株待兔》、《吕氏春秋•刻舟求剑》、《战国策•画蛇添足》以及《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章》、《庄子•庖丁解牛》、《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就可以看到微型小说的胚芽和雏形。具有真正意义的微型小说在我国魏晋时代就已产生。如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和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正是此期微型小说的典型代表。隋唐以后出现了一大批笔记小说,如《野人闲话》、《玄怪录》、《江淮异人》、《何氏语林》、《阅微草堂笔记》等,其中也有着相当多的微型小说珍品。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微型小说的创作达到了高峰,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微型小说珍品《聊斋志异》。
微型小说在中国现当代经历了一个四起三落的发展轨迹,但每次兴起,都紧紧伴随着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第一“起”,是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展,一大批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如鲁迅、郭沫若、冰心、叶圣陶、刘半农、许地山、王统照等人,都创作过不少精彩的微型小说。30、4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与左翼文艺运动,微型小说创作在大众化文艺浪潮中再次兴起。在这一“起”的发展中,一方面有夏衍、草明、王任叔等创作了像《两个不能遗忘的印象》、《河豚子》等微型小说名篇,另一方面又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现代文学大家发表一系列倡导微型小说的理论文章,这使得当时以“大众文艺小品”和“墙头小说”为别名的微型小说很好地配合了当时的抗战形势,起到了微型小说灵活、迅速地反映现实,深入而犀利地披露时代本质的“艺术排头兵”作用。微型小说创作的第三“起”,是建国后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高潮中不断地涌现新人新事,面对社会主义的小说创作究竟该怎样迅速而全面地反映新生活这样的崭新课题,久负盛名的作家老舍第一个倡导微型小说创作,老作家巴金以微型小说《小妹编歌》响应老舍的倡导,随之,微型小说的创作热潮波及全国各地。从1958年起,湖北省作协主办的《长江文艺》、天津作协主办的《新港》开辟了微型小说专栏。各地报纸的文艺副刊也辟出园地,发表微型小说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近十家省级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微型小说选集,文坛巨匠茅盾还写了《一鸣惊人的小小说》等专论,对这次蓬勃兴起的微型小说创作做了理论上的总结。
80年代初,微型小说的第四次高潮兴起。社会的急剧变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毫不留情地加快了现代生活的节奏和进程,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限定了人们输送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和内容。读者需要在生活的快节奏中挤出极其有限的艺术欣赏时间;作者在通过史诗般的长篇巨著全面地反映时代的同时,也希望在精美玲珑的短小篇幅的作品中,通过深刻地揭示某一方面的生活本质来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现代读者的艺术鉴赏力大幅度提升,作品深层的审美信息成为读者和作者追求的共同目标。社会现实、读者的审美心理、作者的创作心态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微型小说的第四次高潮到目前不仅势头未减,而且还呈现出越来越兴旺繁荣的态势。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微型小说正越来越走向普及化。有人做过估计:经常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不下500家。微型小说的年产量,早已突破了几万。近些年来,不少文学刊物的销量呈下滑态势,南昌的《微型小说选刊》与郑州的《小小说选刊》适应读者的需求,却由月刊改成了半月刊,发行量骤增,在文学刊物的销量上名列前茅。近年来,这种小说文体也正式列为大学文学写作教学的课程,很多优秀微型小说作品,入选中学教科书。微型小说创作还构成了当代生活里“闲暇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上也出现了几家专发微型小说的网站。微型小说已成为与海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文学品种,中国也正成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的中心。这一切,正如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所指出的:微型小说的创作,也广受读者的欢迎。
二是微型小说在越来越走向普及化的同时,也越来越走向专门化。从出版的微型小说看: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版了一批微型小说作品集;80年代前期、中期,此类作品集已达几十种之多,到了80年代后期,微型小说个人专集开始出现。到目前为止,已有上百位微型小说作者出版了个人专集。从微型小说创作队伍的阵容看,它不仅有无以数计的文学青年和非文学青年,而且还有一批小说大家和立志专攻微型小说的作者,其中许多个人的艺术风格已日趋明显。如孙方友的笔记体微型小说,神奇诡丽,摄人心魄;生晓清的讽刺体微型小说,沉郁蕴藉,婉约多讽;白小易的青年题材创作,情意缠绵,促人深省;沈祖连的“三岔口系列”,色彩斑驳,趣味盎然。从微型小说理论的研究看,以1985年出版的《小说年鉴》(中国新闻出版社)为标志,小说的格局就由传统的“三足鼎立”——长篇、中篇、短篇,发展为“四大家族”——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对微型小说研究的理论专集,最早在1987年有《微型小说艺术初探》(许世杰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此后短短三年时间,即有1988年吕奎文、郑贱德的《小小说创作技巧》、1989年梁多亮的《微型小说写作》、1990年赵兴桥的《小小说艺术论》和刘海涛的《微型小说的理论与技巧》等众多理论著作出版发行。目前就更多了。
微型小说发展的艺术轨迹和客观事实说明,微型小说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普及化、专门化、兴旺繁荣的一种文体,它应拥有一份独特的文学地位。
其次,还应辩证地认识微型小说形“微”,思想容量“大”的优势。
“容量”一词,“容”兼有容纳、包含之义,“量”则指的是数量。“容量”一词用于以语言为第一要素的文学作品则指所包含思想内容的多少。众所周知,微型小说篇幅很短,字数很少,只是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片断、一个插曲、一个镜头及时迅速地反映生活。但优秀微型小说作品总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它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往往比其它题材的内容大得多。如在林荣芝的《慰问》里,写张镇长在教师节去慰问镇中心小学的老师。镇长三个节日三次握着县先进教师黄老师的手却三次称错黄老师的姓,镇长竟仍面无愧色地说:“全镇人民不会忘记您这样的老先进教师”,而实际上恰恰是他自己最早忘记了这位教师。这篇作品仅用了数百字,一组镜头,入木三分地刻划出了我们某些干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的官态和心态。程天保的《蝗虫补遗》则意在言外。美食家协会会员因要指挥灭蝗救灾工作而误了聚会的蒋局长带几袋蝗虫回来做蝗虫宴时,蒋局长却以“吃鲜活蝗虫”为名带美食家们参观“蝗灾”。故事并无太多新奇,可是,作者机智地将读者的阅读思路引向作品的深层结构,当读者领会了那群美食家就像蝗虫一样,在啃吃国家的“牧场”和“草原”的隐喻时,深邃的立意便豁然突现。
如果将优秀的微型小说比作一个小小的窗口,这小小的窗口能展现变化中的大千世界;如果把它比作一瓶酒,瓶子虽小,但装得却是醇酒,耐人寻味;如果把它比作一颗原子弹,外形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从这个意义上看,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思想容量很大。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微型小说适合当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需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拥有蓬勃的生命力,成为21世纪的“朝阳文体”之一。如果把微型小说的“小”简单理解为“容量小”,那它的“内容精、思想深“就失去了依据,此说恰恰否定了微型小说的独到之处,使微型小说失去了它存在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它就更谈不上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了。
笔者认为,微型小说的“小”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其篇幅短小,另一层则应理解为着眼点和突破口小。因为从表现技巧来说,微型小说往往只是着眼于通过一个冲突、一个瞬间、一个场面或一个片断等来反映社会生活,在具体写作上,它的突破口常常是很小的。例如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在柏林》,表现的是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题材重大,蕴含丰富而深刻,而作品仅以一个后备役老兵车厢一角的遭遇为突破口。又如时显彤的《蜜意》,表现了相当有嚼头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与人关系的变化,人自身精神面貌的变化。作品只写田头种瓜的“他”请“韩老七”吃瓜的场面和几句对话。再如许行的《立正》,控诉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对人性的摧残,尖刻批评了极“左”思想对人们的毒害,作品只围绕一个人物细节(听到蒋介石的名字就立正),写了主人公30年前和30年后的两个生活片断。还如谢惠平的《认真面具》,包孕了一个50年前的历史和眼前的现实,对比写出了不同的角色对同一战争的不同感受,汇集了许多令人深思和耐人寻味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信息,作者仅选取了一个游客凭吊战争遗迹的4个片断。
微型小说“小”的两层含义,是相互关联的。篇幅的短小,决定了突破口和着眼点要小,突破口和着眼点的小,也有利于篇幅的短小。而微型小说篇幅短,着眼点和突破口小,却达到了内容精、思想深的功效。
微型小说虽说形微,然而决非“小菜”一碟,可轻易为之。其艺术上讲究含蓄、巧妙、“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味外之致”等技巧;题材的广泛性绝对排斥“千人一面”的雷同化;以小见大、文精意深规定它不能流于浅薄和平庸;“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要求它必须避免那种插科打诨式媚俗的娱乐化倾向。深刻的思想意义、高超的表现手法、精湛的语言艺术都要求作者有此大家之风才可为。
综前所述,笔者认为微型小说发端于社会重大转型的春秋战国之际,屡兴于社会急骤动荡变革的时期,其形小式微,反映的社会现实、起到的社会作用却是言小声巨,容量远在其形之外;其思想内涵、表现手法、语言艺术,绝非“小菜”所可比。它已由小说文体的小弟成长为可与长、中、短篇并肩相论。为了使其更迅速地发展,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开阳评近年来的微型小说---兼谈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郏宗培关于微型小说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
3、穆罕默德•赫加泽 ,沈春涛 ,宋丕方;赫加泽微型小说两篇【J】;译林。
4、王国全;浅谈近年微型小说的结构美【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