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哲:“种”贾平凹文学馆总比“种楼”强
铜仁,距离陕西千里的西南山城。没有关联的两者,却因为一个文化梦,被人为地放在一起。铜仁贾平凹文学馆从规划到开馆,一直都在风口浪尖上,一些人认为此举“伤财”,没有意义;而铜仁市政府请来贾平凹当“外援”,希望站到名人的肩膀上。(10月8日贵阳新闻网)贵州铜仁此举,是文化嫁接或文化移植的一种。希寄在于通过贾平凹文学馆的引入,改进当地艺术和文学气息,增加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其出发点和初衷值得肯定。这样的一种引进贾平凹文学馆的文化引进模式并不陌生,如在陕西西安,已建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和西安曲江贾平凹馆,在短短的几年内,这两个馆在国内外已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精确而言,贾平凹是陕西丹凤人而不是西安人,西安市建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和贾平凹馆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引进,和铜仁市兴建贾平凹文学馆意义和功用并无二致。
另外,无论怎样的不理解甚至是抨击,“种下”贾平凹文学馆总比一些地方盲目发展大项目,盲目搞房地产开发“种楼”强。一些地方多年以来搞竭泽而渔式发展,如西北一些省份,靠的是开采地下资源,靠卖矿产发家富裕倒是富裕了,但带来的是环境的恶化、自然生态的严重变质。一些居民百姓深受空气、土壤等严重污染的侵扰,这样的“发展”无论如何也比不上铜仁采取的“引进文化”的发展。一些地方城市盲目追求经济指标,一心瞄准“GDP”,一门心思炒地皮“种楼”,结果就是要么就是房价高不可攀,让民众不堪承受,要么就是高不可攀之后的房价暴跌式“鬼城”。这样的决策和“种楼”“卖地”式发展,怎么能和带有长远和精神内涵的“种文学”行为相比呢?
所以,在笔者看来,铜仁式引进贾平凹文学馆的做法,明显带有前瞻性和长远性,明显比一些地方政府的狭隘棋高一着。我们姑且不考虑同样的一种引进,如一些地方是引文化,而一些地方是“引资金(投资)”的差别,单就一个社会长远发展和环保功能而言,文化引进更干净、更环保,也更符合未来社会发展主旨。一些地方不缺少文化资源,一些地方也不缺钱,但在地方城市发展的时候,缺少的正是源于血脉的文化内涵、精神传承。铜仁式引进贾平凹文学馆或许涉及地方财政投入,价值或许巨大,但这种“种文化”行为的未来收益却是巨大的和无可估量的。如果当地社会公众,因此产生更多的阅读冲动,更多的人投身文学创作,有更多的文化和文学气息,这将是真正的造福子孙后代的决策。
而且,引进原本属于民族文化的贾平凹文学内涵,不会带有任何的负面后果。和盲目发展经济的地方相比,和大量已经承担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后果的“种楼”式城市相比,铜仁的做法不失为睿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