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hifi 发表于 2016-2-17 09:15:04

虚幻空间中的现实写作

 李春良的长篇小说力作《天道人道》(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年7月版)涉及人性与神性、梦境与现实、都市与乡土等多重主题,但他却把严肃的主题巧妙地编织进一个侦破题材小说的叙述框架内,将女性意识、悲剧意识以及梦境意识等多重意蕴自觉设置在一个通俗形式的悬念上,运用揭示与隐藏的精神分析学式的叙事策略组成了细密且百转千回的叙事文体。

  就小说内容而言,《天道人道》围绕4个警校毕业的学生展开,他们在怀揣共同理想信念下一同分配到柳城市公安局,在各自的岗位上敬业守职多年后,“清网行动”的展开,让这四人有了工作上的交集。随着3起陈年遗案的破获,将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一一呈现。《天道人道》的魅力在于其全然不同的叙事方式:小说由两条叙事线索构成,一条是4个警察之间的故事;一条则是3起案件之间的联系。小说不再是单纯的讲故事,而是以第一人称“我”讲述自己同其他人的经历、生活、情感,并透过梦境与灵感来实现案件的突破。

  读李春良近年的作品,从《墙里墙外》到《女子中队》再到《天道人道》,都涌现出了精彩多样的女性形象,而且个个都个性鲜明生动、性格迥异。《天道人道》中的苏丽雅作为一名女警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作为一名女性,同样拥有澎湃的情感波澜。但她居然可以隐藏自己如火的爱恋,嫁给自己不喜欢的大伟,并且将离婚的事情隐瞒多年。在她身上,展现出女性性格坚强、意志坚毅的一面。在《天道人道》中,无论是苏丽雅的雅静、犹豫,还是白雪的天真、张扬以及笑怡的安稳、固执,作家赋予这些女性的性格特征都不是单一化的。她们既有善良温柔的一面,又有刻薄冷酷的一面。李春良站在理解女性、尊重女性的角度对女性进行描述,实现了向传统女性告别的创作效果。

  悲剧的美,不仅源于悲剧性格和悲剧情境,也体现在悲剧的转化与解脱。《天道人道》中的悲剧主人公,他们有思索与追问,有不平和抗争,他们意识到要通过痛苦的磨难达到超越与解放。小说的一条主线是由多起案件组成,作为案件,受害者本身就是悲剧性的,但是,作家并没有将悲剧意识笔墨赋予到几起案件之中,而是更多的倾注于小说的另一条主线,即四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李琰因为尊重寡母的决定,断然娶了笑怡,过着并不如意的婚姻生活;丽雅因为李琰的“背叛”而嫁给了大伟,却在短暂婚姻后过着离婚不离家的生活;而无论是娶了丽雅,还是与她分开,大伟一生都是钟爱着丽雅,同时也一生痛苦;看似简单的白雪,却因爱财而渎职最终酿成苦果;丽雅小心翼翼守护着妹妹的婚姻,最终还是没能逾越自己的内心而选择了自杀……李春良在小说创作上对人性的揭示,个体命运与社会、时代关系的探究中,渗透着浓重的命运感与沧桑感,富有深厚的悲剧意识,实现了现实主义的回归,增加了作品的美学意蕴。

  透过作品中的悲剧性,直视主人公的结局命运,李春良是怀着自己深深的怜爱之心的。文学最终是人学,所以根本关注的还是人本身。爱被个体所有,但依赖现实土壤存在,于是表现生命壮美的爱情便不可避免地冲击着社会中的种种桎梏。李春良借助他的理想爱情,揭开人们心中早已痊愈的层层伤疤,让极美极痛来刺激到人们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当真爱带着伤痕默默离开,当年轻美丽的生命戛然而止,读者心中的悲剧感油然而生。这种悲剧感来自对爱情幻灭的不忍,也代表着对生命存在的尊重、对个人价值的正视。进而,人们心灵深处的良知被这种怜悯与痛楚叩醒,现代社会的群体麻木也只能在这种自我剖析中得到拯救。而作家将这一自我救赎在梦境中得以升华。

  在作家李春良眼中,梦境不仅仅是现实的倒影,它还具有无限延展的可能性,是记忆和想象的混合物。《天道人道》中,作家的梦境意识反复被描写。在几次侦破难以展开下去时,李琰的“梦”为案件寻找到了突破口;在情感难以宣泄时,李琰的“梦”得以让他在现实中喘息;甚至,是他的“梦”冥冥中预示着即将发生和到来的一切。

  在中国文学中叙述梦境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它最早可上溯到先秦时代庄子散文中对梦的书写。这种沟通现代与传统的尝试,并不是作家一时的心血来潮。对人性的关注和对存在的思考从一开始就根植于这部小说之中,这种关注很自然地引发了作家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处境的反思。欲望化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上的极度空虚,对这种状态的具体形成原因的疑问驱使他回溯到梦境当中去寻找答案。在追寻的过程中,作家发现了人们遗忘很久的一些的东西。正如启蒙者怀抱理想却在无意中为现代人制造出了一种断裂,这也是我们在找回理想的同时需要反思的事情。

  在小说的结尾处,作家再一次追溯过去同时扣住了小说开篇,李琰想到十几年前警校刚毕业时丽雅说过的那句话:“作为警察,谁不想立功受奖、功勋卓著呢?”这句话恰好表明了李春良对真理自我献祭式追寻的思考:“追寻真理者必死于真理”。追寻真理之路仍像是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然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只会在这种追寻中消耗自身,直至枯萎。但这种消耗又恰是人之为人的真谛之所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虚幻空间中的现实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