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唱演奏画多管齐下 浙江金华探索黄大仙文化传承困局
发轫于浙江金华山的黄大仙文化信奉者众。然而墙里开花墙外香,金华虽拥有“祖庭”地位,但其影响力却远不及港粤及东南亚地区。11日记者获悉,基于此,当地正在打造一支国家级项目的传承人队伍,63位新老传承人将以婺剧、道情、金华山歌等形式弘扬黄大仙文化,争取尽早将“黄大仙传说”申报成世界“非遗”。黄大仙,俗名黄初平,浙江金华人,著名道教神仙,为人时是“善之楷模、德之典范、道教骄子”。一百多年前,“黄大仙”出走金华,“仙”及南天,传入广州、香港,逐渐向东南亚、欧美华人圈扩散,成为在海外华人地区有很大影响力的“普济劝善、助人为乐”的精神偶像,形成了中国道教中具有凝聚力和文化张力的分支。
2008年,黄大仙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黄大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和老子《道德经》的杰出传承者、实践者,传承黄大仙文化,就是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传统道德,践行黄大仙精神。”在黄大仙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吕洪新看来,传承黄大仙文化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缺失、私欲膨胀具有充满正能量的教化作用。
中国城市竞争力协会副会长乔惠民先生曾说:“黄大仙文化对金华八婺文化具有灵魂意义。”然而尴尬的是,墙里开花墙外香,金华虽拥有“祖庭”地位,但其影响力却远不及港粤及东南亚。
为保证黄大仙文化薪火相传,记者了解到,当地打造了一支由63名新老传承人组成的传承人队伍,他们有的白发苍苍,有的黑发披肩,但无一例外地都有一技之长,或唱、或讲、或演、或奏,或画。
“同样一个故事,写出来就是文字,但是讲出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各有各的方言和讲法。”吕洪新希望,可以借由这支“特殊”的传承人队伍,通过持久的“讲、唱、演、奏、画”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弘扬黄大仙文化,让黄大仙这朵绚丽仙葩,不仅墙内开花墙外红,亦能当地开花当地红。
对此,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省分会会员、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深圳音乐家协会会员方康明先生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在方康明看来:“以说、唱、画、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传承、弘扬黄大仙文化,让群众喜闻乐见而易接受,固然是一条快捷、有效、不可缺失的渠道,但还应有"撼人心魄、如雷千里、影响力广大"的作品。”
因此他建议,要着力塑造金华山、双龙洞天、黄大仙的形象,“譬如音乐,让人一听,便知何物;又如将普及与提高,“夏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有机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方式,也许对黄大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有益。”同时,方康明还透露将创作“金华山组歌”与“黄大仙组歌”,为黄大仙文化传承添上一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