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云玫瑰 发表于 2016-2-1 16:17:48

《上甘岭》流出的一条大河

《白毛女》、《刘三姐》、《平原游击队》、《冰山上的来客》、《保密局的枪声》……这些我们熟悉并喜爱的电影,都出自同一个地方——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影的影片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它已凝结为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

乔羽在回忆当时情景时说:“在感到自己创作思维几乎枯竭时,我忽然想起了为创作《红孩子》的电影剧本去中央苏区渡江时的情景。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长江,那是多么大的场面啊!长江很阔,我们乘的渡轮要两个小时才能到对岸。长江水很清,江上有许多帆船,那船上的帆很白,和‘泥糊涂场’般的黄河完全是两样子的。过了长江,一眼望去,漫天遍野到处都是一片碧绿的稻田,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水稻长得是什么样子的……”


感觉一找到,歌词创作就顺利起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经过十多天的反复吟哦推敲,乔羽写完了《我的祖国》三段歌词。歌词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歌颂了祖国。可是,这歌词跟上甘岭的气氛有些不大贴,从表面上看也没有太强的政治性,大家能接受吗?乔羽心里没底,将稿子交给了导演沙蒙。沙蒙拿着稿子,竟然一声不吭地足足琢磨了半个小时,然后突然一拍大腿,大声叫道:“行了,就它了!”第二天,沙蒙又拿着稿子来找乔羽,说:“大家看了你写的歌词都认为写得很好,就是觉得‘一条大河波浪宽’这句写得有点小气。为什么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这不就更有气势吗?”

乔羽思考片刻说:“用‘万里长江’、‘长江万里’也可以,气势也大。但长江虽长,在全国的范围内还算少数,没有见过长江的人也有很多。这样写可能会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失去了亲切感。而且从对祖国的体会来说,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有一条河,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我想还是用‘一条大河’更好些……”

沙蒙被乔羽说服了。当刘炽看到这首歌词时,也一下子被其中的诗意打动了……就这样,一首著名的电影插曲诞生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甘岭》流出的一条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