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歌词网填词基础
第七讲填词基础一、词调分类
二、词韵
三、句法
四、词谱
一、词调分类
1、小令、中调、长调
2、令、引、近、慢
3、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小令、中调、长调
明·顾从敬《类编草堂诗余》
小令:五十八字以内。
中调:五十九至九十一字。
长调:九十二字以上。
小令、中调、长调
清·万树《词律》
所谓“定例”,有何所据?若以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必无是理。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者,有六十字者,将名之“小令”乎,抑“中调”乎?如【雪狮儿】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将名之“中调”乎,抑“长调”乎?
令、引、近、慢
清·宋翔凤《乐府余论》
诗之余先有小令,其后以小令微引而长之,于是有【阳关引】、【千秋岁引】、【江城梅花引】之类;又谓之近,如【诉衷情近】、【祝英台近】之类,以音调相近从而引之也。引而愈长者则为慢。慢与曼通,曼之训引也,长也。如【木兰花慢】、【长亭怨慢】、【拜新月慢】之类,其始皆令也……则曰令者,乐家所谓小令也;曰引、曰近者,乐家所谓中调也;曰慢者,乐家所谓长调也。
令、引、近、慢
令:唐人于宴会中,以时调小曲即席填词,以为酒令,遂称令曲、小令。唐代的文人词大部分是令曲。
引:《文选》李善注:“引亦曲也。”与歌、谣、操、曲同义。唐宋大曲中有“引歌”,在首段“序”之后。词中的引词,大都应来自大曲。
近:亦名“近拍”,或与乐曲风格有关。
慢:“慢曲子”的简称。有二说:1、节奏舒缓;2、用韵较多。
单调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
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三叠、四叠
戚氏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二、词韵
清·戈载《词林正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戈载“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成《词林正韵》三卷。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共十九韵部。后人多据以为准。词韵十九部其实是把诗韵大致合并。
平上去声十四部
(1)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2)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3)平声支微齐,又灰半;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置未霁,又泰半、队半。
(4)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5)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6)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7)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平上去声十四部
(8)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9)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10)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11)平声庾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14)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五部
(15)屋沃。
(16)觉药。
(17)质物锡职缉。
(18)物月曷黠屑叶.
(19)合洽。
词的押韵
词调的用韵
1、平韵格
2、仄韵格
3、平仄韵转换格
4、平仄韵通叶格
5、平仄韵错叶格
1、平韵格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韵第三部。
2、仄韵格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词韵第十一部。
3、平仄韵转换格
甲、单调平转仄
乙、单调仄转平
丙、双调从下阕转韵
丁、双调上下阕分别转韵
戊、双调仅上阕或下阕转韵
双调从下阕转韵
清平乐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词韵第四部仄声转第十四部平声
双调上下阕分别转韵
菩萨蛮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上阕:第三部仄声转第七部平声
下阕:第四部仄声转第四部平声
双调仅上阕或下阕中转韵
喜迁莺李煜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上阕:第三部平声。
下阕:第七部仄声转第三部平声
4、平仄韵通叶格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词韵第七部。
5、平仄韵错叶格
荷叶杯温庭筠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
冷、影:第十一部仄声。
乱、断:第七部仄声。
塘、凉:第二部平声。
5、平仄韵错叶格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声、行、生、迎、晴:第十一部平声。
醒、冷:第十一部仄声。
马、怕:第十部仄声。
处、去:第四部仄声。
三、句法
文人词多用律句,不过常常是不粘不对的。
三字句
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两个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绿蓑衣”。
四字句
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平平如“怒发冲冠”。两个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如果先平脚,后仄脚,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字句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字用平声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十一字句
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又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领句字
在某些特殊结构的句子中,以第一个字领本字后面的几个字,或兼领以下一句至两三句。领句字一般称为“一字豆”,一般为上、去声。
领句字
一字领三字: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
觉客程劳,年光晚。
一字领四字: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领句字
一字领五字:
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
当上苑柳秾时,别馆花深处。
一字领六字: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领句字
一字领七字: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妒千门珠翠倚新妆。
奈花自无言莺自语。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二字领: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三、词谱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菩萨蛮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唐教坊曲。《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见《词谱》卷五引)据此,知其调原出外来舞曲,输入在公元八四七年以后。但开元时人崔令钦所著《教坊记》中已有此曲名,可能这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输入中国。小令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历来名作最多。
菩萨蛮
定 格
+ - + | - - |(仄韵) + - + | - - |(叶仄) + | | - -(换平韵) + - - | -(叶平)
+ - - | |(再换仄韵) + | - - |(叶仄) + | | - -(再换平韵) + - - | -(叶平)
菩萨蛮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回程,长亭接短亭。
织、碧、立、急:词韵第十七部
楼、愁:词韵第十二部
程、亭:词韵第十一部。
词律
清·万树《词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钦定词谱
清·王奕清等《钦定词谱》,中国书店,2010年。
忆秦娥
又名《秦楼月》。始见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题李白作。四十六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一叠韵,亦以入声部为宜。又有改用平韵者,附见于后。
定 格
- + |(韵) + - + | - - |(韵) - - |(叠) + - + |(句)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叠) + - +|(句) | - - |(韵)
忆秦娥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韵第十八部。
钗头凤
又名《折红英》。六十字,上下片各七仄韵,两叠韵,两部递换。声情凄紧。
定 格
- - |(韵) - - |(叶仄) | - - | - - |(叶仄) - - |(换仄)- - |(叶二仄) + - - |(句) | - - |(叶二仄) |(叶二仄) |(叠)|(叠)
- - |(叶首仄) - - |(叶首仄) | - | - - |(叶首仄) - -|(叶二仄) - - |(叶二仄) + - - |(句) | - - |(叶二仄) |(叶二仄) |(叠) |(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