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空中的嘹亮军歌
军歌是鼓舞士气的威武战歌,是激励战士奋勇杀敌的壮行乐曲。从古至今,有军队就有军歌,在严阵以待的两军阵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嘹亮激昂的军歌被热血男儿们铿锵唱响,激励他们去保家卫国、奋勇杀敌、慷慨赴死。
然而,中国古代并无系统的军史,自然也没有人专门收集记录那些辗转流传在黄沙碧血间的词曲旋律。偶尔有散落在各种史书典籍中的一些军歌,虽然隔着遥远的历史时空,读起来依旧慷慨凛然,仿佛重现那些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最早的军歌早已无据可考,被记录在《诗经·秦风》中的“无衣”应该是春秋时秦国的军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便如《诗经》中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首军歌一叹三咏,抒发着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而战之必胜的信念跃然其中,足以让唱者听者都振奋心胸。而秦国后来当真是“席卷天下,囊括四海”,最后完成了六国统一的大业,这首“无衣”的军歌也必定起到了激励士气的作用吧!
战国以降,北方的匈奴曾经长期是中原王朝的劲敌,他们彪悍勇武、来去如风,让边疆始终不得安宁。汉朝时曾经先后用“和亲”、“征伐”等方式也没有最终解决问题。到了东汉时代,大将军窦宪两次率军横扫大漠,彻底将匈奴打败使之西迁,然后登上燕然山,勒石记功,成就了一代辉煌。《马踏燕然》便是那时的军歌,歌词极其豪迈勇武:“批铁甲兮,挎长刀。与子征战兮,路漫长。同敌忾兮,共死生。与子征战兮,心不怠。踏燕然兮,逐胡儿。与子征战兮,歌无畏。”
唐朝时,万国来朝,举行宫廷大宴时经常要演奏一部大型歌舞《秦王破阵乐》,歌云:“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这个乐曲本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领兵征战部队的军歌,用当时流行的五言诗写成,气势磅礴,慷慨激昂。除此之外,正史中还记载了一首《薛仁贵军中歌》“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热情歌颂了主帅英勇无敌,鲜明地体现出那个建功立业、豪气如虹的盛唐气质。
宋朝从立国之初,就长期受到西北的西夏和北方的辽国威胁,始终处于战争的状态。《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曾担任西北边将,作了数首《凯歌》,让军中士卒传唱,成为了有作者可考的“军歌”。《凯歌》流传至今共五首,其中“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黄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歌词通俗易懂,简单易唱,并且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元朝末年,天灾人祸并起,民不聊生,从南到北,人民纷纷起义。后来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统一了南方,最后元朝灭亡了。红巾军军歌唱道:“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通篇歌词以民族压迫、拯救百姓作为号召,慷慨激昂,气势如虹,生动体现了“不破黄龙誓不休”的坚强意志和必胜精神。
因为年代久远,资料欠缺,这些军歌我们都已无法知道它们的曲调,听不到那些铿锵旋律了。可是,只看这些豪情荡漾、慷慨激昂的歌词,就已经让我们热血澎湃、为军人们的勇敢无畏而心怀向往与感动了。《中国国门时报》 历史的回声中,总会有军歌的回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