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ycgc 发表于 2015-10-16 10:29:03

文艺“接地气”方能“聚人气”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之际,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公开发表。他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一年来,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发了全国上下的热烈讨论,引领了文艺工作的创新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艺的源头活水,正是热火朝天、脚踩大地的生活。上世纪八十年代,路遥为写好《平凡的世界》,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下煤矿、走乡村、绝浮华、处陋室,从开始构思到完稿,利用6年时间,全景式反映了我国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历史性变迁,树立了我国新时期文艺创作的一座丰碑。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至今重温起来,仍让人倍感亲切、令人泪奔。因为它饱满地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这样的作品,如何不打动人心、怎能不让群众的喜爱?
  然而,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有的原创力不足,商业味太浓,把文艺当作赚钱的产品来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追求低级趣味,这样的作品只能让人生梗,其生命力自然也是短暂的。以影视剧为例,一些抗战剧的“虚火”,即折射出文化产品“快餐式”的问题。正如名知影视评论人史航说:“这反映出中国影视创作团队创新能力不足、盲目跟风模仿严重,投机取巧混获得审批、混专项经费的心态。”文艺不“接地气”,势必会出现“假大空”。只有“接地气”,才能“聚人气”。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诚然,当今存在着一些道德滑坡等丑恶现象,文艺创作“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惟此,才能凝魂聚气,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一年来,在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引下,我国文艺创新发展的路径更为清晰——持续释放的改革红利,让文艺发展更有底气;各界不断凝聚共识,让文艺创作更“接地气”。正如一位表演艺术家所说,只有深入基层“接地气”,才能创作出“聚人气”的文艺精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艺“接地气”方能“聚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