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散人 发表于 2015-8-19 09:09:13

音乐与诗的诞生:柴可夫斯基与泰戈尔


历史上,有两位大师给历史增添了很多美妙的色彩,音乐与诗,交融又独立的两种艺术,却在时空里有了奇妙的串联……



【音乐大师】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出生日期:1840年5月7日

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代表作品: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等。



柴可夫斯基与音乐:

“当一个人在谱写一篇乐章的时候,他该如何用语言去描述那些令他深深陶醉于其中却又模糊不定的感觉呢?这纯粹是一种宣泄情感的过程,是刻满人世沧桑的灵魂的流露,却注定了要用音乐来表达其真实的天性。”柴可夫斯基于1878年完成了他的第四交响曲后,在一封给娜婕达·冯·梅克夫人的信中写下了这段话。

冯·梅克夫人是一位工业家的遗孀,正是因为她的慷慨援助才让柴可夫斯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去。在信中,柴可夫斯基更多地谈到了生命的变化无常:“这就是命运,是那无情的力量——既无可逃避也无法战胜。没有别的方法,只能屈服并徒劳地伤悲。”

他深信命运或天意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并远远超出了纯粹人力之所能及。这种信念也反映在了他的音乐中,特别是在他的交响乐中。对于柴可夫斯基来说,音乐不仅仅是在纸上书写的一串串音符,还是情感的语言,是他自身感觉的反映。



柴可夫斯基与冯·梅克夫人:

作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性格却是忧伤而内向的,只有一个人跟他有着亲密的关系,那就是娜婕达·冯·梅克夫人,但这也仅限于通信来往。

冯·梅克夫人是一位富翁的遗孀,当她听过了他的《暴风雨》序曲的钢琴改编曲后,就被他的音乐所感动,从此开始资助他的生活,使他能够专心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去。

然而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他们恪守着彼此的承诺永不见面,只用书信连接着两个人的新,即使曾经只相隔一片草地的距离。

可是正当柴可夫斯基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接到了冯·梅克夫人的一封信,说她已经处于破产的边缘再也无法供给他任何款项,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必须结束了。

之后,满怀悲痛的柴可夫斯基写出了著名的《辈怆交响曲》。这是柴可夫斯基最后的作品,在这里面他留赠给世界的是他天才的光辉和悲痛的异彩。



柴可夫斯基与侄子BOB:

柴科夫斯基被认为是一位同性恋者,而正是因为柴科夫斯基对于侄子的不伦之恋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致使其创作了《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

虽然侄子BOB确实回应了柴可夫斯基的爱慕。然而这份不伦之恋一开始就受到社会的诸多压力和憎恶,生性敏感的柴可夫斯基痛苦难耐。之后他骤然辞世。官方说法是由于霍乱,也有传言说他因同性恋身份被政府逼迫服毒。

在柴可夫斯基的遗嘱里,BOB被指明为唯一继承人接收了他所有版权,BOB以此把柴可夫斯基在KLIN的房子买了下来,放弃了自己的军职,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为他挚爱的舅舅建设故居纪念博物馆,同时与柴可夫斯基的弟弟MODEST搬入这所房子。

在柴可夫斯基过世后,BOB也一蹶不振,失去了对生活甚至自身生命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BOB转而从吗啡里寻找毁灭性的安慰,最后在1906年,于柴可夫斯基KLIN的故居里,BOB举枪自杀,时年35,当时距离柴可夫斯基过世13年。



【诗歌大师】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出生日期:1861年5月7日

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

代表作品:《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从左到右,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泰戈尔与诗: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其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谢婉莹等一代文豪,其中许多作品多次被译成中文。泰戈尔的《飞鸟集》影响冰心,使她写出了《繁星·春水》让她在文学界上迈出了一大步。

据说当年凡是讲孟加拉话的地方没有人不日日歌咏他的诗歌的。然而他的诗是在他自己把它们译成英文之后才获得了世界性的赞扬。

泰戈尔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人,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他特别关注诗与诗人的关系。1903年,泰戈尔读了英国诗人丁尼生的传记之后写了“诗人的传记”一文,主要讨论诗人和他的作品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由于诗人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他的作品,诗人的作品能够给我们一个他的真实形象,而诗人的传记只是记录了诗人的外部活动,因此,通过研究诗人的传记不能真正认识诗人。他指出:“诗人不是用创作诗歌那样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不是诗”。



泰戈尔与“梵”:

泰戈尔自己曾经说过:“我觉得我不能说我自己是一个纯粹的诗人,这是显然的。诗人在我的中间已变换了式样,同时取得了传道者的性格。我创立了一种人生哲学,而在哲学中间,又是含有强烈的情绪质素,所以我的哲学能歌咏,也能说教。我的哲学像天际的云,能化成一阵时雨,同时也能染成五色彩霞,以装点天上的筵宴。”


这种思想主张宇宙万有,同源一体,这个一体就叫做“梵”。

“梵”是宇宙万有的统一体,世界的本质。人与“梵”也是统一体。“我”是“梵”的异名,“梵”是最高之“我”。

“人的实质同自然实质没有差别,两者都是世界本质‘梵’的一个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关联。”

泰戈尔以神或“梵”为一方,称之为“无限”,以自然或现象世界以及个人的灵魂为一方,称之为“有限”,无限和有限之间的关系,是他哲学探索的中心问题,也是他诗歌中经常触及的问题。

泰戈尔跟印度传统哲学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重点放在“人”上面,主张人固然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甚至认为只有在人中才能见到神。

泰戈尔对死亡有着超乎寻常的认识,他说:“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永远不会把死亡看得很严重,在死亡面前它欢笑、舞蹈和游戏,它建设、贮藏并相爱。

只有当我们把个别死亡的事实同生命整体分离时,我们才会看到它的空虚并变得沮丧。我们忘记了生命的整体,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就好橡是从显微镜中看一块布,它看起来像一张网,我们注视着那些大大的洞,由于想像而颤抖。

但事实是,死亡并不是最终的真实,它看起来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蓝色的,但是死亡并不是变黑了的实体,正像天空并不在鸟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颜色一样。” 



【小编感悟】

音乐与诗都是至高无上的艺术。

柴可夫斯基和泰戈尔都有长长的胡子,小爱就这样把遥远的两个人连在了一起,泰戈尔的诗歌不是也有圣洁的美么?吉檀迦利,一个虔诚膜拜的信徒,他的心属于天堂,柴可夫斯基也属于天堂。

缓慢的事物常常带有朦胧,所以小编会去问,草是何时变绿的,花是何时盛开的,人和人的爱意是如何萌生的。

还有岁月,历史的朦胧,说不清的故事最后都成了生动的传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乐与诗的诞生:柴可夫斯基与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