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汉字恋
本帖最后由 青筝掩竹 于 2015-8-20 13:04 编辑千年汉字恋(有改动)词/青筝掩竹
彩绳结千结 一缕情丝怎么说龟甲被刀刻 你的心事我了解青铜镜羞怯 半掩那三千年的笑靥你还记得么 秦时的明月
线条细勾勒 篆刻的印多简约行笔缓转和 纯净似你的风格一波又三折 我用隶书眷写你的美蚕头燕尾帖 汉魏的酒窝
芭蕉十万棵 为你痴醉不参佛浓墨洒蕉叶 不见了当年婉约风流是墨客 挥毫放纵不羁的狂野我在唐时街 想象你高歌
瘦金写一帖 半壁江山尽抛却红颜怎是祸 不怨那十里莲荷横竖勾撇捺 谁说文人笔墨易误国元清鞭铁马 五笔熄烽火
墨迹未干 我想为你描眉翠娥一方古砚 承载我对你爱的山河明月临轩 小亭泼墨 你的温柔晕开在心窝篆隶草行楷 我独为你千年高歌
一首歌写了这么多故事 跑过来学习的{:1_2:} 世间多少繁华和沧桑,伴随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文化与情感双重入心。使用意象有些多,可以适当删减些。 可以适当删减些再改改{:1_1:} 读时感觉很惊艳,旁征博引,文笔华丽,但读完脑海里却没留下一个值得玩味的句子,所以才觉得有些堆砌词藻,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痛,堆砌和华丽之间的平衡真的很难找,我这样讲有些吹毛求疵了,本身是很不错的词。还有,这么精致的文字不押韵有点美中不足。 歌词过长不便于作曲,建议精简一下。 40806991 发表于 2015-8-18 17:36
读时感觉很惊艳,旁征博引,文笔华丽,但读完脑海里却没留下一个值得玩味的句子,所以才觉得有些堆砌词藻, ...
嗯,确实是美中不足。就算残缺美吧。谢谢词友客观点评! Pigbaby 发表于 2015-8-18 13:58
一首歌写了这么多故事 跑过来学习的
故事太多,便没有了故事。{:1_2:} 花过无影 发表于 2015-8-18 15:20
世间多少繁华和沧桑,伴随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文化与情感双重入心。使用意象有些多,可以适当删减些。
总编所言极是。再修改…… 陌上音阶 发表于 2015-8-18 19:44
歌词过长不便于作曲,建议精简一下。
嗯,谢谢老师的建议,我再改改…… {:1_1:}{:1_1:}{:1_1:}
作为带有纵观千年典故和史实的词作无可厚非
词友们大多从词作的角度和成曲的基点看待词篇,也无可厚非
我持中立态度。认为词作本身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包括我在内都要
用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思想的结合,来看待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创作能力
来审视自己究竟是在图解或是肢解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来定位自己的
创作究竟是在用莫名其妙的辞藻涂鸦还是在用连自己都无法解释的词汇
堆砌所谓的感伤。任何一篇词作都是心血结晶,而绝不是道听途说或是
东拼西凑,更不是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都是带着一定的主观愿望和初始
动机,都是带着一种春晨般洁净透明情愫和大悲大欢后的彻悟,都是带着
一种倾诉的愿望和渴望心灵相抵的期待而来。从浅层意义上,词作发表后
是想和各位见面沟通,寻求精神上的通灵和思想上的蜂鸣。从深层意义,
则是寻找知己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文友笔友挚友,为着那个心灵深处的熟稔
和坚守来构建一个更无顾忌的精神家园。
我读书少,仅仅是上个世纪的高中毕业。历史掌故在我有如天书,现代文学
读了也是不解其中甘味。我是靠自学和偷艺,才在这个网站有了一席之地。
况且仍是一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所谓主编。认真学习和努力学习,
是我向各位看齐的唯一方式和渠道,除此别无他途。
谢谢各位肯听我自顾自侃大山! {:1_1:}{:1_1:}{:1_1:}学习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词囊括精华画龙点睛!绝对的扛鼎力作!顶起来!!! 花过无影 发表于 2015-8-18 15:20
世间多少繁华和沧桑,伴随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文化与情感双重入心。使用意象有些多,可以适当删减些。
花老师说得不错 。感觉有些堆积辞藻 从而淡化了 感情 伤感快车1980 发表于 2015-8-19 09:50
作为带有纵观千年典故和史实的词作无可厚非
词友们大多从词作的角度和成曲的基点 ...
感谢快车主编的中立态度。有些话,懂了即可,不必多言。唯有谢谢二字! 刘和清 发表于 2015-8-19 10:3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词囊括精华画龙点睛!绝对的扛鼎力作!顶起来!!!
刘老师如此力顶,不胜感激。
正如老师所言:一词囊括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实在太难太难…… 拜读!很美的意境,字体演化的由来太通俗直白了不好,应该词藻华丽些许!支持欣赏{:1_3:}{:1_16:} 2994286598 发表于 2015-8-19 09:58
学习了
{:1_2:}{:1_2:}{:1_2:}谢谢啦 首先支持朋友的用心之作,确实如快车版主所说每一首词都是作者的心血结晶,大家说的也都不错,我个人的意见是,前边的主歌作者铺垫的都很好,但是副歌高潮部分让它稍稍通俗一些,反复唱起来大家耳熟能详就不用管前边记不记得住啦,就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我最有印象的就是那两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看了楼上诸位老师的交流,词作有可取的地方,同样也有课斟酌的地方。创作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一首词作成功的地方就要在于和读者产生共鸣,而读者基于对作品的理解都是各有各的看法,能理解的人越多,作品就越成功。所以,韵脚、物象和意象的转换就很有必要了。共同探讨 利云 发表于 2015-8-19 15:30
首先支持朋友的用心之作,确实如快车版主所说每一首词都是作者的心血结晶,大家说的也都不错,我个人的意见 ...
感谢老师如此大挥笔墨,进行细致点评。和老师交流一下:我觉得不只周杰伦的青花瓷让人记住的歌词不多,其实大多歌词,我们都不能完全记住,我们可以随便找一首歌,谁能完整地背下来?我估计很少。所以,我认为营造一首歌所透出的意境美感很重要,让人们即使不用看歌词,也能感到到歌词所蕴含的意思。当然,这也恰恰说明谱曲的重要了!
最后请教老师:副歌部分是让它再通俗一些呢?还是说已经很通俗了,需要提升一点? 首先,感谢众多老师与词友的斧正点评,你们的意见与建议我会认真斟酌思考。
但,鉴于很多词友“稍稍不解”词作中所蕴含历史人物与典故等,故我稍作注释,以便再重复理解一下创作思路、逻辑与过程。
一、整体思路:
按照中华汉字从创造-发展-定型的基本顺序,即现代汉字中最常用的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字体的发展顺序。
当然字体的发展时间并不是死板的,一种字体的产生和另外一种字体的产生时间也许会有交集,但大致如此,不多赘言。
每一种字体的定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甚至历经了众多朝代的更迭才最终形成,并延续至今,所以有的字体成为某个或几个朝代的代名词。
然后,在创作时把汉字想象比喻成心爱的女子,千年等待、千年守候……
二、分节解析:
第一节:
先民结绳记事-仓颉龟甲造字-夏商周青铜刻字等,夏商周之前多使用甲骨文与金文,之后大秦一统,书同文,逐渐形成篆书与隶书,当然这是后话。
所以,在铺垫了前三句之后,自然引出汉字的发展方向——秦的篆、隶。所以,末句才向心爱的她发问:你还记得么 秦时的明月,作为过渡句。
第二节:
写秦朝先期的篆书与后期的隶书。抓住两种字体各自的特点:篆书的简约干净,在今天的一些书画上多见篆书的刻印。隶书的蚕头燕尾,在汉代兴盛。
所以,第二节末尾,以篆书与隶书发展成熟的汉朝及其之后的东西两魏作结:把抽象的汉字中的隶书特点比作女子酒窝,如此而已。
第三节:
汉字在汉代兴盛的字体是隶书,汉代末期,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开始逐渐出现雏形,直至在唐朝时发展定型。所以此节主写汉字在唐朝的发展为主。
当然,撷取的主要对象就是草书大家——怀素和尚。他与张旭并称为“张颠素狂”。为练狂草,他种了一万多棵芭蕉树,只为在芭蕉叶上练字。
因为是草书,其风格当然不羁狂野,也当然失去了秦汉时汉字的婉约。因唐书法家太多,创作感情不好收束,故而结尾没有过渡,以唐始,以唐结。
第四节:
从唐过渡到宋,再直接到元明清。因为汉字的各种字体在唐朝已基本完成,在以后的朝代中,只是在五种字体上的改进与发展,而不是创新与创造,所以统写。
先写北宋。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独创瘦金体。后写南宋。因宋时多战乱,欲为下文汉字熄烽火做铺垫,所以又联想到南宋词之大家柳永的《望海潮》一词。
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元明清的发展让今人多感慨:文人无用、文字误国。但哪个朝代又不是靠文人、文字延续长久的,不重视文化的朝代必然早早灭亡。
第五节:
正因为有了前四节汉字千年的演变历史,正因为有了前四节与心爱的女子回顾千年的记忆,所以才引出第五节的副歌高潮。
墨迹未干——汉字依旧有其闪耀的美丽;一方古砚——书法依旧是我们不可忘却与丢失的文化;
宣纸行笔,那浓浓的笔墨瞬间晕开,怎能不让你我陶醉?怎能不让你我心为所动?
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爱之千年,歌之千年,又何足为过?
因水平有限,解析可能多有不通顺、不符合史实之处,敬请谅解! 说实在的写的很不错,一看就知道有很深的功底,但是有一点不足隐约感到有青花瓷里面的字眼,虽然就那几个字但是让整首词大打折扣,个人意见。 同感,或许在创作手法上也有所借鉴,两者都采用了描物和言情双线并进的叙述方式,由此增加表达的纬度并使文本有了多种解读的可能,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掩竹显然把重点放在交代汉字发展的历史脉络上,所以会有感情偏淡的解读。无论如何,瑕不掩瑜,如此横跨数千年的厚重题材,写来如此精致优雅,没有一点说教的味道,让人叹服。个人愚见,说错勿怪。 欣赏、学习 朋友古风好词! 飞尘落日 发表于 2015-8-20 17:21
说实在的写的很不错,一看就知道有很深的功底,但是有一点不足隐约感到有青花瓷里面的字眼,虽然就那几个字 ...
嗯,确实有受青花瓷的影响,词友好眼力。哈~ 猎狐西域 发表于 2015-8-21 07:49
同感,或许在创作手法上也有所借鉴,两者都采用了描物和言情双线并进的叙述方式,由此增加表达的纬度并使文本 ...
词友过谦了,这哪是什么愚见?!如此专业而让人舒服的点评给人的启迪与感悟更多,感谢朋友一方面对词的肯定与褒扬,同时也虚心接受朋友的意见与建议。玉雕方可成器,词改才能臻美。谢谢!多交流、多批评。 二月映泉 发表于 2015-8-21 14:26
欣赏、学习 朋友古风好词!
谢谢朋友的欣赏。互相学习! 好吧,看大家讨论的那么热烈,我也来凑个热闹,交流学习一下,好的大家都说过了,我就不说了,我说些不妥的地方。
第一,对于你22楼所你所说的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主观想法,从你现有歌词文字上面理解,给人的感觉不像你所解释的这么到位,而且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按你的解释的理解,做为一个普通的听众,听歌本来就是来享受的,在听歌时听众要的是直击人心的共鸣和情感,不会来考虑你的思路,不会来分析你的技巧,不会来查阅你的典故,更不会站在你的角度上去猜迷语,歌词本身就是服务大众的,要写大多数人的感受和共鸣,你有的感觉别人不一定有,所以不能太自我。不然,难道你一首词都要附带一张说明书?给大家说明这首词是如何如何思路,如何如何技巧,如何如何感情,如何如何典故?
第二,标题是“千年汉字恋”,应该是主讲多讲汉字及对汉字的感情的,但内容太杂堆砌的意象太多,有些喧宾夺主。
第三,关于内容,我估计你的灵感来自“兰亭序”、青花瓷等众多文山兄的作品,第二句:心事我了解,方的原句用法是:心事我了然。勾勒,芭蕉,晕开,泼墨。。。等等,带有明显方氏风格的词语的大量直接运用,导致缺少新意和诚意,给人炒剩饭的感觉,没有自己的风格和态度。还有,中国风讲究的是意境和画面感,二者是相辅相承的,你这个意境有点但画面感不足。
第四,篇幅有点小长(看你已发的所有词,好像没短的,可能你看文山的词多了,文山的词是很长,不过,你跟他不一样,他的几乎都是填词,你的是先词),不利于入曲,不利于歌手演唱,更不利于歌曲的传唱。当然,你如果当初的定位是用来做“只适合听的,不适合唱的”,那就没问题。
第五,如果说以上是见仁见智的话,那有一处硬指标毫无争议,就是没有记忆点。这是个硬伤,5楼和19楼的朋友已经给你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不多说了。
第六,歌词就是歌词,与诗、诗歌、文章有本质的区别,歌词有一大堆自己的独特要求。歌词创作就应在歌词这个范畴内进行。如果不考虑歌词本身的特性,那就很难写出出彩的作品。
个人感觉作者的文字功底还可以的,但这首词也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毕竟题材太大了很难驾驭。
以上是个见,不妥勿当真。
我就是感觉作曲好难 zhangya 发表于 2015-8-21 17:54
好吧,看大家讨论的那么热烈,我也来凑个热闹,交流学习一下,好的大家都说过了,我就不说了,我说些不妥的 ...
嗯,先谢谢朋友不吝如此长篇笔墨。或许是当局者迷,很多问题往往都是自己看不到,需要旁观者指点。真心感谢! 作品可以不错{:1_1:}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