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校歌
励志的校歌韦德锐
承吴淞中学副校长王根宝惠赠一册由他参与收集、题解、注释和点评的《中国校歌歌词集》。此书收入中国自清末洋务运动始中国办新式学堂迄今全国大、中、小学校校歌计338首,可以说是一本中国校歌大全;而对于出版界,也有拾珠补阙的意义。
校歌创作的倡导者乃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他第一个站出来说:“唱歌一种,实为学校中万不可阙者。”此话一出,应者云集。许多文化人、诗人、作家、作曲家积极响应,如郭沫若、蔡元培、刘半农、黄炎培、黎锦熙、孙犁、成仿吾、凯丰、胡乔木、李叔同、丰子恺、冼星海、吕骥等。
毫无疑问,这些文化名人创作的校歌词曲俱佳,自然成为学校的“流行歌曲”和有声的文化名片。如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谱曲的二段体复旦大学老校歌(其后有新校歌)歌词是:“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发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其二段除首尾重复首段,中间内涵又有递进:“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此歌大气磅礴,壮志凌云,饱含自信、自豪、自勉的精神。
校歌亦是校训,它有规范学子行为、立身立德的勖勉励志意义。如由凯丰作词、吕骥谱曲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唱道:“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这既是抗大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方针,它又是精神号角,正如校歌中自豪地所唱:“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为驱逐敌寇、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笔者曾任教过的吴淞中学也有校歌。据王根宝老师收集考证,校歌创作于1940年,由国学大师陈柱尊作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谱曲。校歌歌词取《诗经·国风》之体例,成反复咏唱之三段体。三段句首皆为“江海之旁,城镇之乡”,点名学校的地理位置。因作歌时处于抗战时期,故歌词中有“报国男儿,千古流芳。碧血犹存,仇耻敢忘?努力奋斗,为民族之光”的铿锵心音。此校歌具有鲜明强烈的时代特征,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国家有国歌,军队有军歌,学校有校歌。当我们在庄重场合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那激昂的旋律,不禁热血沸腾,豪情油然而生。愿校歌能在校园里响起,以励学子之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