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阿里 发表于 2015-8-13 08:53:18

赵季平:身入、心入、情入

 赵季平是当今中国乐坛具有传奇色彩的作曲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的音乐随着影视作品走进千家万户,那一曲曲或悲怆或优美、风格不同却总能打动人心的旋律,沉淀成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  记者与赵季平通话时,他正在创作民族管弦乐《国风浩荡》的最后一小节。近年来,赵季平的精力更多放在纯音乐的创作上,但不管是影视音乐还是交响乐,赵季平的创作从未离开人民和生活。《国风浩荡》这组从传统古乐中汲取灵感、迸发思考的民族管弦乐曲是赵季平“身入”“心入”“情入”生活得来的。“向传统学习、向民间学习、向人民学习”也是赵季平几十年源源不断出精品的原因。  赵季平的童年是在父亲的画案旁度过的,他的父亲是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长期以来的熏陶让赵季平对艺术充满兴趣。父亲的言传身教,也让“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理念深深种在赵季平心中。赵季平从小就喜欢民间音乐,而且很入迷。“小时候就是秦腔、豫剧的粉丝,锣鼓声一响,我马上就会随着声音跑过去听。上学时也经常下基层采风,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往往一呆就是一个月。”赵季平说。  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赵季平在当地戏曲研究院工作了21年。“在秦腔团的工作中,我开始用大量时间了解秦腔、碗碗腔、眉户,了解它们的曲牌形式、唱腔结构、锣鼓特点等,并与其他剧种如京剧、豫剧、晋剧、川剧等作比较,寻找它们的不同特点。我越学越入迷,越学创作思维越活跃。”他在文章中写道。从24岁到45岁,他自称是“拜民族音乐为师的21年”,跑遍了关中、陕南和陕北,写过的戏谱摞起来能到房顶。赵季平的不少音乐创作都能看到戏曲的影子,比如家喻户晓的《好汉歌》,灵感就来自山东地方小调。  赵季平的创作从来离不开深入生活。当年,陕北青年农民贺玉堂站在自家门前石头上,为赵季平、张艺谋、陈凯歌唱了一夜陕北民歌,歌者涕泪俱下,听者如醉如痴,从而产生了电影《黄土地》苍凉凄美的音乐。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呀头……”姜文在电影《红高粱》里演唱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仿佛把生命的呐喊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这是赵季平深入陕北榆林地区,听到民工口中哼唱的旋律创作出来的。在抓住人物性格,着力展现男主角余占鳌的粗犷与深情的同时,赵季平在创作中还采用了山东地方戏曲的柳腔和茂腔,加上了秦腔花腔的唱法,曲调也运用了打夯歌的素材,使音乐具有了鲜明的地域色彩。  为了创作电视剧《乔家大院》的音乐,赵季平多次前往山西民间采风。在山西前后呆了几个月,一位70多岁的老艺人表演二人台,唱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当地的吹打乐让与赵季平同行的一位作曲家听得失声痛哭。《乔家大院》中,赵季平不但使用晋胡等乐器来表现浓烈的地方音韵,还特意将一些山西方言音韵延续在这部作品的音乐中。  从《黄土地》、《红高粱》到《大宅门》、《好汉歌》,从《世纪交响》、《和平颂》到《盛典》,赵季平的音乐创作既是通俗的、民族的,又是流行的、无国界的。经常深入生活进行采风的赵季平倾听了大量民间音乐和戏曲。  “仅仅是听几首民歌远远不够。”赵季平说,“还要学会观察生活,了解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喜怒哀乐和语言特色。我有很多农民朋友,只要我一去,他们就会从山里接来泉水,烧好水后,大家一起坐下来聊天。”赵季平认为,要真正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就要与当地老百姓融为一体,为了音乐要“读千卷书,走万里路,采四面风,交八方友”。  胸有波涛才能笔走龙蛇。担任着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等职务的赵季平对年轻人有着严格的要求。他发现很多学生的民族民间音乐基础相对薄弱,还有些学生缺乏民族文化自信,盲目模仿现代派的音乐元素。“在艺术道路上,不重视民族民间音乐,今后就没有前途。”赵季平说。  为此,赵季平专门找来一位陕北民歌专家为作曲系学生讲课,并带着学生去陕北采风。赵季平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受益,“对音乐人来说,民族音乐就是自己的母语,在作品中展现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的音乐家一定会有自己的风格和独到之处。”  “越是民族的东西,越要与时代同步,越要走向世界、感染世界。”赵季平认为,中国民乐在世界上的传播空间非常大,目前很多优秀的中国作曲家在为民族音乐的传播而努力。  这几天,赵季平正要动身去秦岭为接下来长安古乐的创作采风。在他眼中,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每个人孜孜不倦学一辈子。“好的音乐是没有国界和地域限制的,要尽量使音乐深入人们的内心,好音乐足以‘钻心’。”赵季平坦言,“技术技法”和“深入生活”对于音乐人来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经过几代音乐人不懈的努力,我相信民族音乐会发出自己的最强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赵季平:身入、心入、情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