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佳人 发表于 2015-8-12 22:00:24

李斯特与舒曼的分庭抗礼

  1月17日晚,上海交响乐团2014-2015音乐季中又一热门演出在上交音乐厅上演。指挥家罗纳德-佐尔曼执棒钢琴家孙颖迪和上海交响乐团演绎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作曲家李斯特和舒曼的三首作品。  本场音乐会的指挥佐尔曼在指挥台上动作舒展,神色飞扬,对作品的排练要求细致且切中要点,使演奏员能迅速领悟。音乐会的选曲也看点十足,一是在第七届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一举成名的孙颖迪十年后再度演绎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二是上下半场分别演奏李斯特和舒曼,颇有浪漫主义时期两大乐派代表分庭抗礼、相互较劲的意味。  开篇的李斯特第三交响诗《前奏曲》是作曲家面对人生热情光明的内心写照,全曲跌宕起伏,感情丰富多变,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奏在情感传递上基本到位,有几个片段的表现很出彩,印象较深的是第一段第一主题末尾处的大提琴声部音色温暖深情,与随后转调演奏的圆号声部相得益彰。暴风雨过后田园牧歌式的平和与生机通过木管乐器的色彩变换恰到好处地将这种美好展现了出来。不过乐队似乎并未进入最好状态,可能与接连四天的排练和下午刚结束的走台不无关系。指挥对该曲的结构处理稍显松散,或许也制约了作品舞台效果的展现。随后出场的孙颖迪备受瞩目,“暖男”着实是对孙颖迪贴切不过的称谓。他属于内秀型的钢琴家,自然不做作。他在本场音乐会的表现可谓渐入佳境,在华彩炫技之外的良好控制和得当处理无愧于“原色李斯特”的名号。这一作品中曾被李斯特同时代的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讽刺为“三角铁协奏曲”的第三部分恰恰成为它的一大特色,舞台效果带着点神秘感,又很有趣味性。作品演罢,观众不吝掌声,孙颖迪谢幕多次后加演了李斯特《彼德拉克十四行诗》作品104号,该曲拿捏自如,演奏中较好地把握理性与感性的分寸,流畅且有感染力。略有遗憾的是,笔者的座位位于C区后排,听到更多的是反射的声音,混响效果多了些,不够清澈,削弱了钢琴音色中的颗粒感和明亮度。几次在上交音乐厅的聆听经历告诉笔者,位于A区和B区的音响效果应该会更好。  下半场,上海交响乐团的情绪喷薄而出,演绎舒曼的《第一交响曲“春天”》时状态积极饱满,展现出较高水准。舒曼的交响曲不似他的钢琴曲和艺术歌曲那般知名。受其内敛性格和创作擅长领域的影响,他的交响曲配器相对单调,缺乏丰富的交响性,不像早期浪漫主义其他作品的个性鲜明,也没有晚期浪漫主义那种绚丽多变,就如同戴着镣铐跳舞,一般指挥不敢轻易尝试。上交的演绎虽不能说完美无瑕,但处理得细腻丰富。随着音乐,在这样的冬日里仿佛让人感受到春的热情。  同样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的李斯特和舒曼,虽然有不尽相同的音乐理念,但他们的伟大作品和真诚提携后辈的音乐精神却都被沉淀和继承下来。舒曼的音乐所蕴含的强烈文学性集中体现在钢琴作品中,其作品《狂欢节》折射出的音乐语言之丰富,哲思之敏锐深刻甚至可媲美管弦乐。李斯特在《前奏曲》创作完成后才找来刊印在总谱扉页上的拉马丁诗作虽不能与音乐百分之百吻合,却体现着极其相似的情感传达,可见艺术家、艺术作品之间惊人的相通性。音乐的创作需要多方面知识底蕴的依托,演奏家的出色演绎亦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斯特与舒曼的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