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琴 发表于 2015-8-7 21:15:10

业余音乐教育坐标之思考

 10月15日至22日,中国音乐“小金钟奖”长江钢琴第二届全国钢琴比赛在湖北宜昌举行,笔者参加了此次盛会,观摩了多场比赛,出于对钢琴教育诸多问题的关心与兴趣,也有意识地采访了多位参赛选手和家长。几天下来,收获颇多,疑惑也颇多,本想写一些对比赛的评论时,《音乐周报》11月19日署名晓捷的文章《业余音乐教育的坐标在哪里》,更是触发了写作的欲望,于是趁着机会,把一些思路捋顺理清,形成下文。

  宜昌的比赛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专业组选手为九大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及独立钢琴学校16岁以上至30岁钢琴表演专业的演奏者。对这一组的选手来说,因为年龄与身份的原因,钢琴学习的目标定位已经相当清晰,所以使他们的演奏已经具备相当的专业水准。业余组选手的年龄段为5岁到17岁,因为他们都是普通中小学的在校学生,钢琴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在较为繁重的学校文化课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从程度上说,业余组最大年龄组17岁的选手,与专业组16岁选手相比,应该说差别是相当大的。但实际情况是,业余组选手的实力“不容小觑”(周铭孙评委语),比如颁奖音乐会时评委现场投票,再决出一名特别奖,最终业余组王宇航获此殊荣。如此来看,业余组和专业组的区别好像不大,那么,业余组和专业组的区别在哪里呢?

  在决赛颁奖音乐会之前,笔者通过观摩比赛和采访选手及家长,已经掌握了很多信息,总结一句话就是——前来参赛的业余组选手,一点也不业余。这个看法的得来源于如下几点,首先是他们的练琴时间。一般来说,业余学琴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及中学阶段,每天的练琴时间都是个把小时左右,超过两个小时的不是很多,上了初中之后的孩子,练琴超过一个小时就很少,很多人在初三时,就中断了钢琴学习。而前来参加“小金钟奖”比赛的业余组选手,尤其是进入决赛的选手,平时每天练琴时间少于四个小时的都很少,基本上都和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孩子一样,每天练琴时间保证在四、五个小时左右。再者,他们拜请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名师,而且是全国知名老师,这一点,看看颁奖音乐会节目单上辅导老师的名单,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第三,整个家庭为学琴所付出的时间精力财力,是一般工薪家庭很难承受的。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四川一个小女孩获得了业余D组的银奖,据我对她本人以及她妈妈的采访,她每天下午基本上都不上学校文化课,都是在家练琴,每天五个小时左右,遇到比赛时,还要整天整星期请假,她的老师是四川音乐学院的老师,她也曾和现场的几位评委上过大师课,她妈妈为她学琴之事,辞掉了自己的工作,专门陪伴打理孩子学琴、比赛、演出、观摩的诸多事宜。广东的一个小男孩,采访他时,他爸爸说刚从美国比赛回来,一趟美国来回两个多星期,花费将近9万元。

  如此情况来看,作为业余组的选手,从时间、师资、所花费的精力财力来说,可以说他们就是专业的路子呀!特别是多个进入决赛的选手,当问及他们钢琴学习的目标时,他们本人以及父母的一句话,为我刚才的判断做了一个精准的注解——我们就是要考音乐学院的附小附中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从全国各地音协层层选拔上来的业余选手,他们能否代表全国千千万万琴童的基本情况和真实情况?他们定位于走专业道路的目标,是否就是业余钢琴教育的目标?——换作11月19日晓捷的文章题目,就是坐标在于走专业道路?中国钢琴业余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真实情况是什么?我想不用回答,看看每年考级现场诸多孩子的表现,就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很多状况是多么让人揪心、痛心、虐心……(其它艺术教育也一样)当这些问题被各种媒体不断揭示和呼吁时,作为业余艺术教育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指挥棒——考级,却并没有多少改善或改变。我们当然知道,艺术教育的改变与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中的种种因素和条件,其理想状态并非指日可待和全部都能实现的,但作为指挥棒的考级,却是家长和老师在已经形成学习定势中最容易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与此道理相同的就是我们举办的各类比赛,当比赛成为金字塔尖上的少数人才能参与的活动时,这种活动对于广大水平一般的琴童以及家长老师而言,又具备多少导向意义呢?

  再回到本文的题目上来,如果大部分业余学琴的孩子既没有高超的学习天分,也没有大量的练习时间和高明的师资,家长也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财力支持,其学习的坐标在哪里?通过笔者对宜昌钢琴比赛的观摩和思考以及对晓捷文章中所举例子的思考,这里首先给出的答案是:它不以最终的演奏程度、难度、高度、精度为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其它的答案,余文再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业余音乐教育坐标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