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琴 发表于 2015-8-7 21:13:06

国内乐团出国巡演应该演什么

本帖最后由 李碧琴 于 2015-8-7 21:14 编辑

 曾经让无数国内艺术团体和个人趋之若鹜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在被媒体曝光内幕和放大负面影响后渐渐褪去了往日的光环,人们不再那么热捧和宣扬这座被过分神圣化了的音乐殿堂。以往一门心思想要去金色大厅“镀金”的组织或个人,如今看来甚至于有点背上“原罪”。

  但是国内乐团竞相“走出去”的步伐并没有放缓,今年1月份广州交响乐团在国内一知名古典音乐演出经纪公司的运作下在瑞士完成了历时5天的欧洲巡演。中国爱乐乐团前些天刚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8月份展开一轮履及哈萨克斯坦、伊朗等西亚多国的“丝绸之路”巡演。此外,年底北京交响乐团、澳门乐团同样也将在国内某演出经纪公司的统筹与策划下展开各自大规模的海外巡演。还有像去年11月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更是启动了一轮影响深远、颇受瞩目的北美巡演,遍及芝加哥、费城、蒙特利尔等指标性古典音乐重镇的主流音乐厅,所到之处都收获了演出当地媒体的热烈关注和积极乐评。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交响乐团,特别是像维也纳爱乐乐团这样的顶尖乐团已经将周期性访华演变成一种常态,有计划的访华巡演已作为海外乐团的一项重大日程安排被纳入到他们的常规音乐季中去。中国的古典音乐发展在不断“引进来”的同时,也仍需积极“走出去”,毕竟作为促进文化艺术领域的进步与繁荣,这是再寻常不过的道理了。那么,国内乐团该如何走出去呢?

  国内乐团既然要“走出去”,一方面肯定是需要准备去演奏西方经典作品的,追根溯源,古典音乐的本质是一门西洋艺术。但另一方面,仅仅只有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及德沃夏克这样的西方作曲家的作品又是远远不够的。走出国门到了国际舞台上,我们的乐团无疑更需要给当地的观众带去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作品,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去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北美巡演在演奏了“柴五”、“德八”这些西方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的同时,还安排上演了中国作曲家陈其钢的管弦乐作品《五行》以及在西方世界最广为人知和受到推崇的中国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此同时,即将在下个月开启“丝绸之路”巡演的中国爱乐乐团,也照例将“梁祝”作为所到之处的必演曲目,其余作品包括“德九”、“柴五”等中国乐团海外巡演的惯常曲目。

  除了“梁祝”以外,被经常带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演出的中国作品还有钢琴协奏曲《黄河》。毫无疑问“梁祝”与“黄河”这两部作品都是历经考验、历久弥新的典范之作。但当我们国内乐团一而再,再而三地走出去巡演,进而反复去演奏这两首曲目时,是不是又多少显得有些单调而乏味呢?不过,近些年像谭盾、陈其钢、叶小纲、王西麟等当代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地被加入到国内乐团的国外巡演曲目当中去了。比如陈其钢的作品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小号协奏曲《万年欢》,王西麟的作品管弦乐组曲《云南音画》之“火把节”等。

  但就像某位国内业界大腕所感叹的那样,优秀的中国音乐作品还是太少了,尤其是出彩的中国当代音乐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在国内乐团的海外巡演曲目选择上,如何遴选出一首或几首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中国作品往往令人深感捉襟见肘。国内的古典音乐作曲领域似乎有些断层的迹象,在谭盾、陈其钢、叶小纲、郭文景这一代中国作曲家之后,国内古典音乐界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涌现出足够优秀的新生代中国作曲家及相关作品。这也是国内乐团走出去却又带不走合适的中国当代曲目的症结所在,显然我们的时代亟盼更多优秀的国内青年作曲才俊。

    在呼唤更多的值得带出去的本国音乐作品的同时,国内乐团其实也不妨检视一下过往出国巡演时所演奏的那么几首西方曲目,“贝七”、“柴五”、“柴六”、“德八”、“德九”,再加上拉威尔配器的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通常我们的国内乐团在出国巡演的西洋作品选取上都跳脱不开这几首。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考虑再拓宽一下海外巡演时的曲目选择范围?至少在笔者看来,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句中国足球曾经的豪言壮语鼓舞着一代代国足球员和无数国内球迷。现在,我们的国内乐团是不是也可以像这样不吝豪情壮志一番,从此承载起中国古典乐迷的期盼,有朝一日真正地实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让西方世界聆听到纯正的“中国之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内乐团出国巡演应该演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