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琴 发表于 2015-8-7 21:01:11

十年风雨十年歌

第一次听肖玛本人的演唱,是在著名声乐教育家晁浩建举办的国际声乐大师班上。课堂间隙,进来一位笑声爽朗的白衣青年,在晁老师的邀请下坐在钢琴前,自弹自唱了两首曲子,娴熟的钢琴伴奏,富有感染力且高亢的歌声让当时的教室瞬间成为一个小小音乐厅现场,学员们有的甚至听得嘴巴微张,眼神定格。听晁老师介绍,他是一位高男高音,还点评他“乐感非常好”。

  第二次见他,是在2013年10月重庆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比赛上,他代表贵州师范大学参加教师组的角逐,并成为当晚教师组演唱中最亮眼的选手。

  最近一次见他,是在金湘创作的原创歌剧《日出》中,他扮演戏份不多却十分“惊艳”的角色胡四,发布会上,依旧爽朗的笑声中,他风趣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角色:“导演要求我出场的时候要像‘一阵风’,飘上台去,又飘下来。”

    从开始学习高男高音的演唱,到现在让国内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这个声部,肖玛在十年时间里经历了争议、困难、坚持和不断的尝试。

    争议不断,动力不停

    高男高音起源于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高男高音发展过程中,“阉人歌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保有成年男性的体魄,经过训练能展现出女高音的声音特质和极宽的歌唱音域。最初因国人对高男高音这个传统美声声部的历史不甚了解,而且由于“阉人歌手”所产生的影响,甚至声乐圈里不少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声部,认为其唱法“不男不女”。而普通听众经常会问:“这是不是和李玉刚‘反串’是一个类型?”还有人在听过肖玛的演唱后还会问:“你唱的是不是维塔斯的海豚音?”

  面对专业领域的“责难”与大众啼笑皆非的问题,肖玛想到更多的是坚持。作为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高男高音,他竭尽全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从舞台、教学开始了解这个古老的声部。曾经有人说他钻研这个少数人了解的专业是为了“另辟蹊径”,更容易出名,他感慨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中有注定”。出生于四川成都的肖玛,4岁开始学钢琴,进入少年合唱团后一直担任领唱,9岁时第一次在广播里听到“歌剧皇后”玛利亚-卡拉斯的声音,着魔般被她的声音所吸引,在考入四川省舞蹈学校歌剧科就读声乐专业后,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鹦鹉学舌”,模仿卡拉斯的女高音演唱,无论演唱什么,脑海里总会浮现卡拉斯的声音。一次偶然的机会,曾在国外与数位高男高音歌唱家同台演出过歌剧的美籍男低音歌唱家龚冬健旅居成都,当他聆听肖玛自弹自唱后欣然收他为徒,从师三年之后,肖玛随奥地利表演艺术大学著名声乐教授Gerhard Kahry继续学习。

  十年前,肖玛作为高男高音站在舞台上时,受到很多非议,其中还包括不少国内声乐圈的专家。他清楚记得,自己当时在四川省参加声乐比赛演唱高男高音的作品,很多评委犹豫是该按男声声部打分,还是按女声声部打分。在他的音乐会结束之后,评委评价他的演唱时,几乎没有人讲到演唱的技术和作品的问题,更多是诸如“你演唱时要表现得像一位女性,而间奏的时候则要表现得像一位男性”这样的评价。一位乐评人朋友曾把他的录音小样带给很多声乐专家听,其中有一位“泰斗级”的人物,听了之后说“这个声音不男不女,不值得提倡。”这让肖玛觉得非常惊讶,他意识到这个古老而传统的美声声部在国内真的是一个盲区,需要自己多加努力。由于这个声部在国内的空白,音响资料、乐谱资料都很匮乏,他几乎是从零开始摸索学习。

    不断的争议成为肖玛坚持学习、参赛、演出的动力,他选择在“摸爬滚打”中丰富自己的演唱。2008年肖玛获得文化部文华声乐表演奖,2014年年底的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他以亨德尔的歌剧《里纳尔多》中的咏叹调《让我痛苦》和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罗西娜的咏叹调《我心里有一个声音》等十余首曲目夺得男声组别第二名。今年年初,他成功入选“CCTV新十大男高音”,为高男高音夺得一席之地。由他首唱的声乐套曲《元曲小唱》获批2014年“中国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不疯魔不成活,经过十年的努力,肖玛终于获得国内外的认可。

李碧琴 发表于 2015-8-7 21:01:29

让高男高音“落地生根”

    高男高音声部兴盛于17、1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如:维瓦尔第、亨德尔、帕格莱西、普赛尔、塔尔蒂尼的歌剧以及格鲁克、莫扎特的歌剧等都是肖玛主要演唱的作品。然而,因为美声歌唱传入中国历史较短、受众面窄的特点,高男高音在国内也面临这样的局面。为此,肖玛开始思考,如何让大众了解高男高音歌唱艺术?如何独特的演绎中国作品?就国内没有该声部特定声乐作品的现状该如何创作?为了让高男高音歌唱艺术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将其“民族化”、“本土化”——以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民族音乐为素材,运用西方音乐的审美、技术为标准和手段,用高男高音为载体。由著名作曲家高为杰教授从1000多首元词中选出徐再思的《折桂令》、贯云石的《红绣鞋》和马致远的《落梅风》根据肖玛的声线谱曲创作,完成声乐套曲《元曲小唱》。2014年,肖玛在“新西兰国际艺术节”上演出这部声乐套曲,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部作品还成为了获得首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的惟一一套声乐套曲。

    在贵州任教的机会,肖玛深入了解贵州的多民族音乐文化。贵州特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山水水以及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奔放多彩的民族地域文化深深吸引了他,他选择了《好花红》,《太阳出来照白岩》这样的经典民歌,请高为杰教授配器、再基于原曲发展而出的一段离调咏叹,用高男高音来演绎,熟悉感和创新感给听众带来强烈的冲击,一下子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肖玛说:“很多民歌用高男高音演唱有着不同的气质,一些古典诗词用高男高音演唱更具有文人的韵味,也更加细腻。”此外,他还演唱了《橄榄树》、《在水一方》等流行歌曲,在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流行音乐领域进一步尝试着高男高音中国化。2014年在中国国际声乐比赛获得男声组第二名之后,很多国外歌剧院邀请肖玛去演出,他都委婉地拒绝了,“我非常喜欢西方经典的歌剧,只是更想追求高男高音歌唱艺术的‘本土化’、‘民族化’,使其能真正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在我能够歌唱的岁月里,既要演绎欧洲传统经典剧目,更要尽量多尝试演绎新创作歌剧、室内乐、声乐套曲和艺术歌曲等,把这些中国高男高音的作品唱到世界舞台上,这是我的使命,同时更具积极意义。”

    台前是歌者,台下为人师

    2012年作为贵州省引进人才、肖玛调至贵州师范大学任教。他凭借多年艺术积淀和突出成绩被破格评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任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学科主任,第一个在全国高校艺术专业中建立起了“高男高音声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科方向。

  在学校声乐教室,经常可以看到肖玛为学生上课示范的身影。在他看来,歌唱这个行当,有天赋也罢,勤奋努力也罢,是否优秀,不是看一时的表现,而是看10年后是否还留在这个行当里。“这个行业太残酷,非常艰苦。需要忘我的热爱与执着,否则坚持不下来。”肖玛和学生说,“我改这个声部的时候,都快27岁了,比你们都晚,但是第二年就去演歌剧了,学习歌剧时天天抱着乐谱睡觉。”每次课程,他总会和学生们交流,希望能把自己在舞台实践中的体验尽早地让学生们理解。

  除了坚守教学岗位,肖玛始终牢记歌者的生命是在舞台上,教学的间隙,他的身影都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尤其是致力于原创歌剧的演出。今年他获邀参加了国家大剧院两部原创歌剧的世界首演:在《日出》中,著名作曲家金湘特意使用京剧的皮黄腔为肖玛量身打造了“胡四”这个角色的唱段。在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创作的歌剧《永乐》中,他饰演郑和,剧中郑和的咏叹调作曲家运用了大音层的跨度、游离多变的不稳定调性、近两个八度的音域跨度、对于肖玛无论从极弱到极强的呼吸控制能力、对复杂和声调性的把握、塑造角色所需声音张力与音色变化等声乐技巧方面的要求都是极具挑战的。此外他还将在作曲家黄安伦的原创歌剧《岳飞》中饰演砚童……“你们有一天会知道他,就像知道我一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曾这样评价肖玛,相信,在台上台下都辛勤耕耘的肖玛,很快可以使这句评价成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年风雨十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