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的丰富与美妙
7月22日,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701演奏厅内,来自美国、匈牙利、丹麦的30余名夏令营员及研修学员,与中、美、法等著名高等学府的学者、教授及嘉宾们共同为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北京-云南孔子学院“国际音乐夏令营”、首届“孔子新汉学计划”青年领袖项目——中国文化&艺术国际高级研修班画上圆满句号。两场音乐会:中西合璧、你中有我
7月11日,国际音乐夏令营揭开开营大幕。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师生和在丹麦“音乐孔子学院”担任中国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播工作、刚返回祖国的志愿者们,共同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中西交流音乐会”。音乐会除有扬琴五重奏《狂想曲》、古琴合奏《梅花三弄》、胡琴二重奏《轻舞飞扬》、吉他独奏《悲歌》、三弦独奏《平沙落雁》等中外经典作品外,还有在中国首演的两首中西乐器原创作品:彼得-帕扎特(波兰)创作的《莫言》(该作品获得第二届音乐孔子学院音乐节暨首届“音乐孔子学院作曲比赛”金奖),以及中央音乐学院赴丹麦志愿者田景伦新创作的《千年》,用生动美妙的音乐展示了此次活动“中西合璧”的宗旨。
7月22日,闭营仪式暨汇报音乐会举行。7月17日至21日,虽说每晚只有2小时的中国乐器体验课,但营员们却在短时间内,学习了古琴、古筝、扬琴、二胡、笛子、琵琶、中阮,并在闭营音乐会上共同演绎了器乐合奏作品《茉莉花》和《康定情歌》。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专业的Mark表示:“学习时间很短,但是老师们教得却很专业。从曲目背景到演奏技法,讲解简单明了,弹奏示范到位,所以大家很容易学会。”此次音乐会营员们除演奏两首合奏乐曲外,还演绎了《小河淌水》《酒狂》《赛马》 《月光下的凤尾竹》等作品。为何要让外国学生“挑大梁”完成一场中国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刘月宁教授的一句“我们从不推广,我们分享”,道出了活动的初衷。
从“田野”到课堂:点面结合的多层次交流
7月11日起,此次活动的全体营员和带队教师来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参访了京剧博物馆、中国昆曲教室,并欣赏了中国打击乐、琵琶器乐和中国评书表演等,让初次来到北京的外国营员们直呼精彩。随后,全体营员、教师组成的34人团队,赴云南省红河自治州进行田野考察、学习和交流,并分别在昆明、建水、蒙自、元阳四地参访了建水文庙、哈尼梯田,近距离地感受了建水小调、红河民族民间歌舞、彝族洞经音乐的传统文化魅力,并学习了吹奏葫芦丝和演唱云南民歌。通过此次云南的田野考察,营员们由中国音乐的欣赏者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音乐“旅行”,也极大地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即将毕业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中提琴硕士Johanna正为找工作发愁,她认为,此次活动使自己有了宝贵的多元文化经历,对找工作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7月18日至22日的首届“孔子新汉学计划”青年领袖项目——中国文化&艺术国际高级研修班则是一次高水平的理论升华。此次国际高级研修班以“思考、实践、分享”为基本精神,以“培养新一代‘中国音乐’与‘中外音乐交流问题’专家,造就未来中美文化艺术领袖”为目标,为中美两国优秀的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开阔国际视野、增加跨文化体验、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的新平台,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促进世界音乐文化交流不断向纵深发展。来自美国和中国著名高校的10余位博士生、硕士生,在多位国际知名研修导师的带领下,以“音乐——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对话”为主题,开展6场专题讲座和理论研讨。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林萃青表示:“这次活动很好地让两国师生学会了在音乐领域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我们的音乐文化交流才会长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