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朱耀伟:歌词入选教材可提升学生兴趣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人文学课程主任接受了搜狐读书频道的独家专访。 朱耀伟在十年前,在大陆出版了一本介绍后现代晦涩理论的《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正襟危坐的学院中人。后来才了解到,他近几年将更多的经历头放在了对粤语流行歌词的研究之中,并出版了《词家有道》、《词中物》等一系列著作。把流行文化,流行歌词当作一个学术研究,这在大陆几乎是很少见的,如何把流行文化当作研究对象,又能在歌词中研究出什么?朱耀伟又是如何点评现在广受关注的词人和歌手呢?以下特节录部分对话实录,以飨读者。 问:您为何要把粤语流行歌词作为您的研究对象呢? 答:当我开始念小学的时候,是粤语流行曲刚刚兴起的时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眼中,粤语流行曲是比较低级的。70年代中期的时候,香港人开始慢慢转变,许冠杰、黄霑这些词人出现以后,粤语流行曲开始受人关注。 我后来到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书。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流行歌词与其它的文学作品没有大的分别,我就想流行歌词为何不能做学术研究?我的很多同事会研究香港电影,我觉得流行歌词与电影没什么区别,所以我就会拿香港流行曲作为研究题目。 问:您认为香港流行歌词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变迁,一个社会的生存状态。但很多人只是把歌词作为消遣。 答:我觉得流行歌曲与诗词有点不同,它毕竟属于消费的“商品”。所以有一部分词人,比如林夕,他们文学功底很高,用字很好,这跟传统的诗词没有分别。但我想,哪一种歌词可以用文学批评的角度去分析,他们是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 还有一些歌词,可能写的不太好,但很受人们的欢迎。所以我在考虑,这些流行曲如何会得到情感的共鸣?我想,这可能与偶像受关注程度有关。还有些歌曲和歌词,主要是为了体现出歌手的形象。所以,我觉得流行歌词可以从这些角度去做研究。 问:现在很多歌词已经不讲形式,用词也很随意和低级,有些歌词甚至无法理解。您怎么看? 答:前几年,香港也引起争议,说有些词人是文盲,根本不懂文字。 我认为,现在歌曲的旋律越来越复杂,这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简单的旋律不同,所以出现词人填词比较困难,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些出色的词人,比如林夕,他的有些歌词已经不能称其为歌词了,写的很深奥,会写儒家、道家的思想,甚至用后现代断裂的手法去写,所以才会造成很多人听不懂。 问:您认为歌词应不应该起到一个提升大众文化的作用? 答:我记得我有一次访问林夕的时候,他说他希望一些高深的歌词可以提高民众的水平。即使开始听不明白也没有关系,可以回去再读再听,可能三年、五年后明白就可以了。 我很同意他的说法,一部分歌词应该要求比较高。但不能所有的歌词都是这样,因为大部分听众不会接受。我的感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很多词人会写出虽然浅白,但是很有深度的歌词,比如黄霑的《家变》里面,有一句“变幻才是永恒”,这是很佛家的用语,但是容易被大家接受。 问:在当下,流行歌曲大部分以情歌为主,您认为情歌的泛滥会不会是件好事? 答:当然不是好事。不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唱片工业在发展,市场比较大。在以前,像“四大天王”,不仅仅有情歌,也有不同的题材。后来,因为唱片工业饱和,有些非情歌的歌曲就被淘汰掉,造成恶性循环。现在很多香港青年人已经不听广东歌了,市场就越来越小,于是歌曲种类也会在不断萎缩。 问:这几年,周杰伦在创作“中国风”的歌曲,您如何看待方文山创作的“中国风”歌词? 答:方文山的歌词很好,他会写一些传统味道的歌词。我觉得,在香港六七十年代,“中国风”就已经很流行了,那个时候,歌词已经会向广东戏剧进行借鉴,用字也和古典诗词差不多。 方文山最大的功劳,就是让传统再次流行。方文山还写过几本书去解释他的歌词。 问:我觉得方文山的歌词有一个问题,就是词语意向的堆砌,他只是用这些词语营造一种感觉,其实于歌词内容本身并没有意义。 答:我部分同意你的看法,这是方文山的问题。有些词很美,并没有实际意义。而林夕就把这些词语融汇贯通,用这些词语去体现他的哲学意义。 问:前几年,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入选中学课本,引起了当时很大的争议。您赞成歌词入选课本么? 答:我非常同意。我之前每年都会建议流行歌词入选教材,但教育部门没有回应,觉得流行歌词会教坏学生。不过我认识的很多老师,还是会用歌词去引起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