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望乡》 —知青画家徐伟生炭棒彩粉笔绘画作品观感
本帖最后由 山水夫然 于 2015-7-8 11:00 编辑【原创随笔〈评论〉】
我看《望乡》
—知青画家徐伟生炭棒彩粉笔绘画作品观感
我是刚入湖知网时在宫行家初识徐伟生的,他稳重、低调、谦随的举止言谈和倾内向型男人特有的那种含蓄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之前与他个人交往并不多,这次50周年会展《江永记忆》的举办,徐伟生是会展书画板块的牵头人,我们多次碰头开会商讨会展问题,因见面接触较多,加深了我们之间的认识和了解。
严格讲从艺术层面深度评析《望乡》我还不够资格,因为我既不是画家又不是绘画评论家,充其量只是一个绘画艺术爱好者,伟兄打电话要我从文学层面多少提点意见,当时心里感觉颇有为难,这样一幅知青题材超内涵、超品质的优秀画作如果讲不到点子上,既愧对画家徐伟生也愧对湖知网数千网友。会展后我查阅了一些绘画方面的相关资料,也和伟兄作了几次访谈式的交流。结合观赏《望乡》的感悟,以上山下乡亲历者的视角与思维,综合散谈一点个人对《望乡》这幅画作的大体看法与体会。从《望乡》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多层面看,我感觉主要有以下四个亮点:
一是具有较强的揭示力。首先是标题符合内容的要求,寓意与内涵很深刻。其次是设计构思符合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望乡》采用宽银幕立体式构图,作品中九位男女知青一字排开,高低疏密错落有致,各有各的身姿动态,既有青春的活力与原生态的美感,又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悲凉感与沦落感。逆光下人物的背影刻画得厚重坚实沧桑无尽,就像九尊雕像夕阳下静立在荒凉的山坡上遥望远方…,画面中浩瀚的天空、落日的余辉、密集的鸟群、深远的群山、跟随的小狗、饮水的水桶,加上衣服上的破损、补丁和旧草帽上“广阔天地”的印记,更加衬托了知青境遇的艰辛…。情由景生,我看了《望乡》心里很酸楚,想起了自已逝去的父母,很自然的也想起了元代伤感派词人马致远的那首名作【秋思】,并深有那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感…。
二是具有绘画的整体感。我觉得简单的讲,一幅优秀绘画作品的整体感就是某一固定光线或者某一固定色调下,景与物在画面中流露出的特殊的气氛与情感. 《望乡》的整体感源于徐伟生深刻的艺术构思和个人从艺之路的坎坷经历。他以亲历者切身的感悟,采用简洁、明了、单纯的色采与慎密的设计构思相融合,使整个作品画面人物、山水、天空、云彩、飞鸟等物体形成巧妙完整的布局,牵引观阅者自然产生一种追寻、记忆的视觉冲击,收到了事倍功半的艺术效果。
三是具有广博的空间感。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必须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与思索感,因为空间感有牵引思维和追寻记忆的作用与功能,是素描创作“近实远虚”的重要法则。徐伟生在《望乡》的构思和创作中,加大了近处人物的深入细致的刻画,虚化了了远处天空、山水、田原的对比度,形成了强烈黑白分明的视觉效果。作品中各种物体恰到好处的构思与布局,充分体现了这幅画作的空间感与立体感,通过视觉欣赏产生记忆给观赏者留下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四是具有较强视觉冲击。作品《望乡》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源于其深刻的构思和广博的空间、立体效果,我感觉凡是能够引发观赏者从心田肺腑产生强烈共鸣的绘画就是一幅好作品。创作一幅好作品,画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首先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二是要有功夫在外的综合文化素养;三是要有绘画创作的灵感与激情;四是要有长年练就的绘画功力和技巧。
文学上运用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写作方法,业内称之为文学素描,意指不做作、不粉饰、不雕琢、不伪装。在一次聚会的闲聊中,湖南画界曾涤尘大师谈到中国画坛泰斗徐悲鸿提出了“ 宁方毋圆,宁拙毋巧,宁脏毋净。”绘画素描三原则,徐伟生对此有强烈的认同感,我想这种对艺术执着、恒久的认知与追求,也是他在绘画艺术上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夫然
2014年11月27日夜深于长沙清水塘
齐白石著名画家 一画值千金{:1_1:}{:1_1:}{:1_9:}{:1_2:} 要是楼主把作品一并贴出来,那该多好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