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创作与鉴赏--中国原创歌词网介绍
歌词创作与鉴赏--中国原创歌词网介绍 歌词创作与欣赏如果把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归入文学的范畴,那大概就只能归入“俗文学”了,在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史上,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创立了“俗文学派”。“俗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民间的文学。它是大众的,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为民众所生存。它多是口传的、新鲜的、粗鄙的。”俗文学的范围很广,因为正统文学的范畴太狭窄了,在古代,只有诗歌和散文,像小说和戏剧是到了近现代才被升格为正统文学。可见俗文学和正统文学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互变化的,一种文学形式有可能在一个时期处于文学界的中心,而在另一个时期处于文学界的边缘。
进入现代社会,经济生活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传媒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流行歌曲这种简短的艺术表现形式再次风靡起来。流行歌曲的歌词也受到了文人的一定重视,但是参与创作和评论歌词的文人还是少数。在这里,我这个伪文人就谈一下我对歌词的创作与欣赏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会通过耳朵直接将某种情感符号输入大脑,或忧伤,或快乐。故听音乐时,只需要心无杂念,沉浸其中即可,在听一场大型音乐会时,就会像乘着一叶孤舟,随着音乐的河流时而宁静,时而奔腾,时而阻塞,时而畅快。而文学作品一般则需要先通过眼睛进入大脑,通过大脑的整理形成某种意象,然后再通过这种意象获得美的享受。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歌,你得先理解诗歌的语言,了解诗人作诗时的情形,然后在大脑中画出一幅画,无边的大漠与暮天相接,没有一丝微风,烽火台的孤烟笔直的伫立在荒凉的大漠中,长长的河流蜿蜒在黄沙上,西北的落日在荒漠中显得特别的圆。这样一个辽阔壮观的大漠,一位身单影只的诗人。给读者带来一种沧桑美的感受。上中学时语文老师会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诵课文或者诗歌,因为带有情感的朗诵会更加容易的让学生领略到课文的美感,歌曲就是伴着音乐把语言文字唱出来,比起有情感的朗诵显然是更容易打动人心了。流行歌曲之所以广受欢迎,就是因为歌曲通过音乐和文字两方面同时刺激着人的大脑神经,一方面音乐直接将某种情感符号输入大脑,比如你听一首歌的前奏就能听出来这首歌要表达是伤感或是快乐。然后大家在接受歌曲的语言时,不用像读诗歌或是其他文学作品那样仔细的琢磨,语言会直接伴随着音乐进入你的大脑,不用经过思维的整理就会直接形成某种意象,从而更容易引起听者心灵的共鸣。
如果问流行歌曲中歌词重要还是作曲重要,我想大部分人可能会回答作曲更加重要,我对音乐知识一窍不通,我认为一首成功的流行歌曲中好的歌词和作曲缺一不可,歌词和乐曲并非互为表里的关系,而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就好像我们不能说是周杰伦成就了方文山,还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只能说两个人相得益彰,成就了中国流行音乐界的一个传奇,没有方文山就没有《双截棍》、《东风破》、《千里之外》等诸多广为传唱的作品,如果这些歌词换了别人作曲和演唱,这些歌曲或许也达不到今天这样的知名程度。现在好多希望进入流行歌曲界的年轻人,都被人称作或者自称“玩音乐的”,他们大多致力于作曲编曲的突破以及唱功的提高,却忽略了研究歌词的创作。如果认真的读几遍许巍、朴树和汪峰等创作型歌手的优秀歌词,就会发现他们的歌词中的情感分量有多重,文学水平有多高。比如说朴树的《那些花儿》、《白桦林》,许巍的《蓝莲花》、《旅行》,汪峰的《春天里》、《飞得更高》。这些歌词大都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撇开这些写作手法不谈,单是朴树的“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中的“片”字,许巍的“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中的“藏”字。没有些炼字的功夫也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们听歌现在也不知道听了多少首了,每个人都会唱出那么几首,可是很少人写歌或是写歌词,因为古人在读唐诗时不仅仅是在欣赏,也在学习作诗,我们在听歌唱歌时只是在欣赏,在放松,却没有仔细的去品味,就算去品味,品味的大多也是歌手的唱功、男女歌星的帅气漂亮等表面的东西,好歌就多听几遍,认为不好听的就听一遍就过去了。其实大家普遍认为好听的就是那些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的歌,或者是歌词的哪一句写的很新颖,吸引了你我的耳朵。好歌好歌词有很多,我这里就不一一评论了,之前我写过《自古明月总寄情》和《听,花儿在唱歌》两篇文章,分别评论了关于花儿和明月的歌词,这篇文章主要就写一下我对歌词创作的几点看法。
一首歌词首先要有真感情,无病呻吟,虚情假意显然是不能够打动听众的。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这里面的“之”字是个虚词,我把它理解为感情的意思,《诗经》是歌词,《离骚》也是歌词,《诗经》朴实,《离骚》华丽,但都是古人由感而发,无丝毫做作之意。古人作歌,不求名利,只是因为嗟叹之不足。现在的流行歌曲已经形成一个产业,一个个造星工厂以及网络每年生产出成千上万首歌曲,有一些歌词确实是作者搜肠刮肚、东拼西凑之作,有的听一遍就不想听第二遍了,有的听了好几遍还不知道歌曲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歌曲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他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会让听众在某时某刻觉得这首歌就是为他写的,比如一首让处于社会高压下的男人宣泄伤悲的《男人哭吧不是罪》,比如一首让小资女人闺中哀叹爱情的《没那么简单》,这些歌都写出了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在社会大众不知道如何表达时,歌曲唱出了他们的心声。优秀的唐诗宋词之所以耐人寻味,就是因为诗人词人营造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而现在有不少流行歌曲的歌词都是意有限而言无穷,这些歌词言之足已,嗟叹之有余,在把它配乐唱出来真是多此一举了,看着一些歌手把一些没有多少情感内涵的歌曲唱得那么深沉,真是难为他们了。
有了情感就要看如何表达了,流行歌曲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陈词滥调已经难以打动听众的耳朵,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前几次向别人讲“狼来了,把我们家的阿毛叼走了”,头几遍还能赚取一些同情者的泪水,讲的次数多了别人也就不欢而散了。想写一首好的歌词,就得先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但并非是要求辞藻要华丽,而是用词造句要恰当,要新颖。比如前文所提及的“那片笑声”中用“片”来形容笑声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孩童们的欢笑,不是沧桑的笑,也不是皮笑肉不笑的笑。“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中一个“藏”字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也写出了许巍那种飘然隐逸的性格,与古代诗人谢灵运的“白云抱幽石”的“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比如有两句歌词“你这该死的温柔”和“你温柔的慈悲”。第一句用“该死的”形容“温柔”,第二句把“温柔”的给与形容成“慈悲”都写出了词作者细腻的情感,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这”字,此处的“这”字就用的很好,不是用了“那”字,因为“那”字多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例如“你那美丽的眼睛”,“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等,而“你这······”句型是一个典型的骂人句型,比如“你这鸟贼”,“你这泼妇”。词作者用了“你这该死的”,来形容“温柔”显然这里的温柔已经成为过去式,但却是最甜蜜最难忘的温柔,因为爱之深才会恨之切,才会“让我心在痛泪在流”。第二句把爱比喻成“温柔的慈悲”也是极为成功的,这里如果加上一个“这”字,就不合适了,因为作者并没有觉得“温柔的慈悲”是令人憎恶的。
除了咬文嚼字的认真,写出好的歌词更重要的是意境的创造。歌词与诗歌是两种最接近的文体,诗是无声的歌,歌是有声的诗,不同的是诗歌比较文雅,反映的内容比较广泛,而歌词则通俗大众,写的大多是卿卿我我的爱情。相同的是两者都是用较短的篇幅抒发作者的感情,想要用歌词里面短短几句话打动人,就要学习诗歌的创作,学会用这几句话营造出一个感人的意境,这就需要对比喻、拟人、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进行学习,唐诗宋词中比喻运用比较好的大家熟知的有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近代流行歌曲歌词中比喻运用的比较好的有“就让这海风再起,只为那浪花的手,恰似你的温柔”。一句话既有比喻,又有拟人,写得很形象生动,还有就是汪峰的《飞得更高》中的铺垫部分把生命比喻成一条大河,把现实比喻成一把枷锁。运用的都比较成功,为后面高潮部分的“我要飞得更高”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拟人的写作手法在古诗词中大家比较熟知的有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近代歌词中运用比较好的有庞龙的《两只蝴蝶》,通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两只蝴蝶的恩爱誓言,直让人觉得庞龙笔下的那两只蝴蝶就是梁山泊与祝英台化作的那两只。对拟人运用比较好的还有就是张惠妹演唱的《听海》,“听海哭的声音,这片海未免也太多情,悲泣到天明。”感伤时不仅仅花会溅泪,海也会悲泣到天明。一首歌词可能就是因为一句话比喻或者是拟人运用的比较巧妙,就会令人铭记,获得成功。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这两种写作手法无论是在古诗词中还是在现代的歌词中,运用的都比较广泛,像前文讲到得朴树、许巍、汪峰的六首歌词中大都有所运用,这里我就挑两首比较短的,比较典型的两首歌词讲一下,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讲一下黄品源演唱的《小薇》,情景交融的介绍一下梁静茹演唱的《宁夏》,这两首歌的歌词都很短,但也都获得了成功,关键就是这两首歌的歌词创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小薇》这首歌词总共八句,前四句讲“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小薇,她有双温柔的眼睛,她悄悄偷走我的心”。这是实写,写得朴实无华,后四句“小薇啊,你可知道我有多爱你,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看那星星多么美丽,摘下一颗亲手送给你”。这一段爱的表达就是虚写了,写得很浪漫也不做作,虽然摘星采月是人一辈子也做不到的事,可正因为做不到,才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女孩子也爱听,假如改成“我要给你买座大房子,天天做饭给你吃”这样的实写,艺术水平马上就从天上掉地下了。梁静茹演唱的《宁夏》也不长,从开始“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头有些思念,思念着你的脸,”到结尾的“知了也睡了,安心的睡了”。通篇几十个字,反复的吟唱着,却给人画了一幅简洁美丽的风景画,天空繁星点点,地上的少女在思念,知了都安心的睡了,少女还在思念么,她是否也睡着了,在梦里有没有摸到恋人温暖的脸?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运用的浑然天成,让听者的心也跟着少女淡淡的思念了。
当然,歌词的写作手法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我这个初学者知道的也不多,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话,就从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作品中寻找吧,读的书多了,学习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像著名词人阎肃老师在创作《敢问路在何方》时,就称灵感来自鲁迅先生的名言“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于是就有了《西游记》主题曲中“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两句”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
**** Hidden Message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