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颜真 发表于 2015-1-16 08:52:38

南宁多声部民歌

  马山三声部民歌位于广西中部的马山县,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纯朴、风情独特、神奇美丽的地方,当然产生堪称瑰宝的民歌。独特的三声部民歌像清亮亮的山泉从大山深谷中流出,立即名闻四方,有“广西山歌冠全国,马山民歌冠广西”之誉。这里的居民,真是“阿妹生来就唱歌”,男女老少皆能出口成歌,以歌表意,以歌传情。站在山头,一人引吭高歌,山鸣谷应,方圆数里都能听见,形成独特的高腔多声部民歌特点。马山三声部民歌,壮语称“三顿欢”“啵咧欢”“蛮欢”等,属于同声合唱的支声复调性质,歌腔悠扬、悦耳,艺术风格独特,主要旋律在高音声部,下面两个声部由主旋律变化派生而来,音乐简单朴素、线条清晰,三个声部的旋律、节奏形态、调式调性、音乐风格基本一致。三声部民歌是壮族青年男女在山野对歌到感情炽热时所唱,借之拨动心弦的歌腔和声势来示好、感动对方心弦,赢得对方爱慕。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中,两首重新配器整理的马山三声部民歌《风流几年先》《生活美如霞》登上这大雅之堂,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妙趣横生的歌词,顷刻传遍全世界。2008年冬马山县第二届文化旅游美食节举行的千人唱三声部民歌,人数之多,影响之大,更是盛况空前,称为世界合唱民歌之最。2009年6月12日至14日,由国家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在北京举行。这一展演,汇集了全国10个省(区、市)14个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60名民间艺人参演。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生活美如霞》首次代表广西晋京展演,展示了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的底蕴和无限魅力,令世人耳目一新。上林多声部四六联民歌上林县壮族多声部四六联民歌在2004年12月初的海南省第七届中国(海口)合唱节上,运用壮语、苗语演唱了《上林——南宁后花园》《苗山情》《赶歌圩》,其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为整场比赛增辉添色,并一举夺得了银奖。从此,上林县壮族多声部四六联民歌一举成名天下知。目前上林县的民歌挖掘已发现近50种,在唱法上有一声部、二声部和三声部。其中“四六联”的唱法别具一格,十分罕见。这种山歌歌词结构是每首四句、每句十字,四六式,即每句都是由前四字和后六字连缀成,歌词的韵律严格要求勒脚韵,头句的第四字必须押第八字韵,第二句的第四字又与上句第十字互押,以此类推。节奏严整鲜明,抑扬顿挫,富于韵味,吟诵句读,朗朗上口。曲调与唱词吻合和谐,旋律发展以同音承递与连环扣相结合,保持情绪的连贯和不间断地向前推进,使歌腔一气呵成,优美动听。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南宁三塘镇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主要流行于市郊三塘的汉族平话地区,分为“高腔”与“平腔”两类。高腔二声部平话山歌,是一种在民歌手集结于山坡青松翠柏之中首唱的“开坡歌”,这一大唱之前唱的平话山歌,一般为二重唱,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承了21代人。平话山歌的调子没有多大的变化,不同的是歌词。既然是山歌,就有“出句”和“对句”之分,类似于一问一答,那种我方唱罢你登场的情景令人陶醉,歌词一般是想到什么唱什么,看到什么能唱什么,即所谓“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只有全神贯注,倾情投入,才能出口成歌;只有进入角色,心在歌中,对唱时才能即兴发挥,见招拆招。邕宁嘹罗山歌嘹罗山歌流传于邕宁区百济、新江一带,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嘹罗山歌的产生源远流长,有“千年古调”之称。传说古代有一勒俏(女青年)抛鸡选婿。想得到鸡这一爱情信物的后生都盯着彩台,狂呼疯喊:“嘹罗”“嘹罗”(嘹,汉、壮都是“看”的意思,用汉字译为壮语“嘹”)。当即有歌师编唱以“嘹罗”为歌,因而产生了固定的歌头“嘹罗”为开唱的嘹罗山歌,一直沿袭至今,盛唱不衰。嘹罗山歌属二声部山歌,形式上可二人对唱,或多人对唱。在歌唱中,因首、中、尾部都出现“嘹”与“罗”的衬词,嘹罗山歌因此得名。嘹罗山歌用壮话演唱,歌词多为七言四句的“四三”格式。2009年10月20日晚,嘹罗山歌在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晚会上唱响,新江镇有名的歌师——刘正城一家四代人登台对唱,引起很大轰动。此前的2008年2月28日,刘正城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文化部领导颁奖。武鸣壮语民歌武鸣“三月三”壮族歌圩十分驰名,武鸣能汇聚众多异地歌手到彼“趁圩”并非偶然。武鸣壮语民歌,吸纳广西诸民歌精华而自成一格。2008年,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使武鸣壮语山歌声名鹊起,饮誉天下。武鸣壮语山歌,第一句的脚与第二句的腰同韵,第二句的脚又同第三句的脚同韵。第三名的脚又同第四句的腰同韵,称腰脚韵。武鸣壮语民歌腰脚韵既是它的用韵特点,也是它的艺术手法特点。

  南宁多声部民歌众多,这些民歌汇成了南宁多声部山歌的主体,使南宁歌海浪欢波涌,深不可测。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展示了南宁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让南宁这座美丽的城市,这个“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让人更眷恋,让更多的人眷恋。

徐雪迩 发表于 2015-1-16 11:40:51

   有美感,有新意……谢谢老师!

会打嗝的葫芦 发表于 2015-1-16 12:06:45

{:1_2:}{:1_1:}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1-16 14:23:33

徐雪迩 发表于 2015-1-16 11:40
有美感,有新意……谢谢老师!

谢谢欣赏与鼓励,应该称您为师长才是。。。。。。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1-16 14:24:59

会打嗝的葫芦 发表于 2015-1-16 12:06


谢谢到访

徐雪迩 发表于 2015-1-16 21:17:23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1-16 14:23
谢谢欣赏与鼓励,应该称您为师长才是。。。。。。

   老师:别客气!歌词网的全部词友都是我的老师,自然也包括您。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1-17 16:47:33

徐雪迩 发表于 2015-1-16 21:17
老师:别客气!歌词网的全部词友都是我的老师,自然也包括您。

呵呵,看资料我要比你小近30岁,你应该是我长辈的大长辈了。所以不可当师,还是称您为师吧

诗人的落寞 发表于 2015-1-17 17:17:52

拜读,词写的很好,但是“斤重”是何意,对此不是很理解?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1-17 20:36:57

诗人的落寞 发表于 2015-1-17 17:17
拜读,词写的很好,但是“斤重”是何意,对此不是很理解?

在词里是形容经受的住,担负的意思

徐雪迩 发表于 2015-1-18 03:03:42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1-17 16:47
呵呵,看资料我要比你小近30岁,你应该是我长辈的大长辈了。所以不可当师,还是称您为师吧

   就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互借力,为“努力”而奋斗吧……

独孤蓝 发表于 2015-1-30 11:58:21

{:1_1:}{:1_1:}{:1_1:}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2-1 21:53:10

{:soso_e181:}

煤城文学 发表于 2015-2-5 14:16:56

商榷:燕留声亦为雁留声吧?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2-6 07:50:16

煤城文学 发表于 2015-2-5 14:16
商榷:燕留声亦为雁留声吧?

燕过低头,飞燕惊龙,大雁太沧桑,我捕捉不到,而飞燕却是令人迷恋,留恋

独孤蓝 发表于 2015-2-8 15:55:32

{:1_1:}{:1_1:}{:1_1:}

高宇 发表于 2015-3-7 21:33:27

写得真好{:soso_e192:}{:soso_e200:}{:soso_e203:}{:soso_e195:}{:soso_e179:}{:1_1:}{:1_1:}{:1_1:}{:1_1:}{:1_16:}{:1_16:}{:1_3:}{:1_2:}

青丝华发舞萧瑟 发表于 2015-3-7 22:16:50

写的很好,祝多出佳作!

星期八 发表于 2015-3-8 00:22:46

学习欣赏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3-9 10:26:51

高宇 发表于 2015-3-7 21:33
写得真好{:1_1: ...

谢谢关注,来访!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3-9 10:27:26

青丝华发舞萧瑟 发表于 2015-3-7 22:16
写的很好,祝多出佳作!

谢谢到访与鼓励!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3-9 10:28:03

独孤蓝 发表于 2015-2-8 15:55


谢谢长期以来的关注!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3-9 10:29:32

星期八 发表于 2015-3-8 00:22
学习欣赏

谢谢给力的欣赏!

茅屋檐下 发表于 2015-3-10 01:35:19

膜拜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3-10 08:45:42

茅屋檐下 发表于 2015-3-10 01:35
膜拜

呵呵,太抬爱了,谢谢!

collen 发表于 2015-3-10 11:54:26

{:1_1:}{:1_1:}{:1_1:}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3-10 13:49:56

collen 发表于 2015-3-10 11:54


谢谢到访!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3-31 08:55:43

{:soso_e164:}

子林 发表于 2015-3-31 10:56:38

古风古韵,挺美的~岁月留痕燕留声!赞个~

诗颜真 发表于 2015-4-15 21:41:28

子林 发表于 2015-3-31 10:56
古风古韵,挺美的~岁月留痕燕留声!赞个~

谢谢子林欣赏与鼓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宁多声部民歌